關鍵字搜尋 進階搜尋 領域學科: 領 域 請選擇領域別 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本土語(閩東語)本土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族語臺灣手語請選擇領域別請選擇領域別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本土語(閩東語)本土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族語臺灣手語 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請選擇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請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請選擇學習表現 議 題: 請選擇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請選擇議題請選擇議題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核心素養: 請選擇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請選擇核心素養請選擇核心素養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年度期間: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製作單位: 請選擇製作單位 本院 其他 請選擇製作單位請選擇製作單位本院其他 搜尋方式: 精確 模糊 註冊 / 登入 服務導覽
影片標題106年夏日樂學紀錄片(方案一)花蓮縣西林國小 影片說明 以推展本土語文課程,結合地方資源,辦理活動式、生活式課程,使學生主動學習本土語文,體驗文化之美。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106年夏日樂學紀錄片 花蓮縣西林國小 花蓮縣西林國小位在壽豐溪畔的萬榮鄉 校內學生皆為太魯閣族 西林有個美麗的太魯閣族語名叫做支亞干 是指祖靈應許的地方 因此學校以傳承太魯閣文化與教學為使命 除了積極推廣太魯閣族語教學 編撰本土教材並蒐集原住民文物 西林村因地處偏遠屬經濟文化弱勢地區 家長社經文化背景普遍低落 多數學生教養仰賴祖父母代勞或依親 且學生從小接受的主流文化刺激較少 數位落差明顯 因此 學校日常除了教學活動 更需關照支持孩子的生活所需 為了讓學生能在暑假學習不中斷 西林國小在校長與師長們共同努力下 在暑假採取跳脫學科教學模式 引進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 及資訊科技的創意夏日樂學課程 提升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讓孩子能夠擁有更具有想像的未來 我們先教一些族語課 那我們今天先做一個自我介紹讓彼此做一個認識 老師先唱一首短歌 這首短歌呢叫做 Yaku o laqi Truku Hangan mu o Yaku 我 o 是 laqi Truku Yaku o laqi Truku 花蓮縣西林國小在這次夏日樂學中 以同學們為規劃的中心主體 同時配搭支亞干在地文化探索與多元發展課程 其中融合了傳統與現代 以在地文化放眼國際 並且透過科技與未來接軌 在支亞干在地文化探索課程中 安排了太魯閣族語 在地文化 部落認同及傳統技藝等課程 以同樣身為太魯閣族人的胡校長 擔任文化課程研發的召集人 除了校內的教師外 更邀請了部落的耆老 來帶領同學們度過一個豐富的暑假 透過太魯閣族語教學 除了讓孩子認識自我 熟悉太魯閣族在人與環境的觀念與作為外 亦希望同學們能學會思考 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衰與變遷 並能以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為己任 我們竹筒飯叫做什麼呢 Tudug 什麼是Tudug 呢 我上面這邊有寫 節 我們這個叫節 Tudug 這個節 一個節 一個節 Tudug 然後呢 hlama hlama 所以竹筒飯就叫Tudug hlama 來一起來唸一下 Tudug hlama 在山上的時候有時候去打獵也好 出去做這個 放陷阱 大概一出去就是兩三天 不可能馬上回來 就會做這個 hlama 所以這是非常對我們來講是非常有文化意義的 因為有竹筒飯 所以我們的老人家到山上打獵 兩三天都不會餓 所以我們太魯閣族 對竹筒飯是非常的很有感情的 所以每次如果是有喜慶的 我們都會煮Tudug hlama 我們都會煮竹筒飯 特別是接待來賓 這是我們最大的誠意 我們沒有什麼 可是我們就是喜歡煮竹筒飯 對我們的客人 對我們的貴賓 一種非常大的歡迎的意思 就會做竹筒飯 竹筒飯 是源自於原住民族傳統慶典活動中的 一種米食的料理方法 而太魯閣族的竹筒飯是取用於新鮮的桂竹 所以米飯中會具有淡淡的竹香味 也會在接待客人及宴客時製作竹筒飯 透過淡淡的竹筒香 體會到太魯閣族人濃濃的人情味 西林國小在夏日樂學中設計了 有別於學科領域的教學課程 讓同學們在漫長暑假中 能夠透過學習母語文化 傳統編織 狩獵射箭 製作陷阱 及實際鄉土踏查 等多元文化課程 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潛能 提升學習動機熱愛學習 這個織布啊 在早期我們的老人家 甚至我們的祖先 很早以前 它就是我們家裡面的一個傳統的東西 編織是織布的縮影 雖然運用的技巧不盡相同 但需要有耐心和高度專注力 方能編織出具顏色層次變化 及對稱圖形的平整布面 西林國小的同學們倆倆一組 互相幫忙 在繁瑣的編織步驟中找出規律 太魯閣族的織紋中 菱形代表著祖靈之眼 各種菱形組合的圖紋 象徵不同的意義與文化意涵 同學們透過編織手環 展現承襲自祖先的藝術美感 加上族群獨特的圖形 顏色和紋路元素 兩相結合 必能啟發同學們在文創產業上的創新發展 準備要放些陷阱 我們原住民狩獵 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加菜 我們原住民最好的觀念就是分享 第二個呢 夠吃就好 不會趕盡殺絕 在太魯閣族的觀念裡 狩獵不單是為了獲取食物 更是族人和土地及祖靈連結的重要管道 每一次的狩獵活動前 族人都一定要進行傳統儀式 每位家庭成員都必須嚴守太魯閣族祖靈的祖訓 族人對於獵物是十分珍惜 每當一戶人家帶回獵物 都需與部落族人互相分享 同學們在部落獵人老師的帶領下 除了傳承獵人們對於狩獵的傳統觀念外 也學習對山林環境的尊敬 我們來到這個點 是我們支亞干部落的 最棒的一條溪流叫做清水溪 這邊充滿了老師的童年 在老師小時候 從學校放學回來 第一個 把衣服脫掉穿汗衫然後穿短褲 不穿鞋子喔 帶著阿嬤的LV包包 就是花袋 第一個就到這邊來 東西放下 遊過去 然後再從那個石頭上去 可以到最高的地方喔 然後就從上面這樣跳 然後一個一個這樣跳 哇 現在老師一講啊 就非常非常的 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西林國小的夏日樂學課程 以自主 自信 共生 共榮的太魯閣族 傳統祖訓概念為主軸 啟發了同學們對於人與環境與未來的想像 帶著健康開闊的心 快樂地為了自己而學習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類型 影片 製作年份 2017 關鍵字 / 詞 夏日樂學,暑假,在地文化,整合式學習方案,太魯閣族,原住民文化,西林國小 授權方式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領域 綜合活動 學習階段 三 學習表現 3c-Ⅲ-1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 議題 原住民族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instagram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 × 檢舉原因: ×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mpd 播放路徑1 m3u8 播放路徑2 會員專屬功能 ×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 登入愛學網簡單快速,愛學網提供豐富教學影片資源,會員登入後有課程地圖、虛擬教室、收藏教學影片、下載教學影片、下載教學手冊...等,提供老師及學生更多更完整的教學功能。
影片標題106年夏日樂學紀錄片(方案一)花蓮縣西林國小 影片說明 以推展本土語文課程,結合地方資源,辦理活動式、生活式課程,使學生主動學習本土語文,體驗文化之美。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106年夏日樂學紀錄片 花蓮縣西林國小 花蓮縣西林國小位在壽豐溪畔的萬榮鄉 校內學生皆為太魯閣族 西林有個美麗的太魯閣族語名叫做支亞干 是指祖靈應許的地方 因此學校以傳承太魯閣文化與教學為使命 除了積極推廣太魯閣族語教學 編撰本土教材並蒐集原住民文物 西林村因地處偏遠屬經濟文化弱勢地區 家長社經文化背景普遍低落 多數學生教養仰賴祖父母代勞或依親 且學生從小接受的主流文化刺激較少 數位落差明顯 因此 學校日常除了教學活動 更需關照支持孩子的生活所需 為了讓學生能在暑假學習不中斷 西林國小在校長與師長們共同努力下 在暑假採取跳脫學科教學模式 引進結合原住民傳統文化 及資訊科技的創意夏日樂學課程 提升學生數位學習能力 讓孩子能夠擁有更具有想像的未來 我們先教一些族語課 那我們今天先做一個自我介紹讓彼此做一個認識 老師先唱一首短歌 這首短歌呢叫做 Yaku o laqi Truku Hangan mu o Yaku 我 o 是 laqi Truku Yaku o laqi Truku 花蓮縣西林國小在這次夏日樂學中 以同學們為規劃的中心主體 同時配搭支亞干在地文化探索與多元發展課程 其中融合了傳統與現代 以在地文化放眼國際 並且透過科技與未來接軌 在支亞干在地文化探索課程中 安排了太魯閣族語 在地文化 部落認同及傳統技藝等課程 以同樣身為太魯閣族人的胡校長 擔任文化課程研發的召集人 除了校內的教師外 更邀請了部落的耆老 來帶領同學們度過一個豐富的暑假 透過太魯閣族語教學 除了讓孩子認識自我 熟悉太魯閣族在人與環境的觀念與作為外 亦希望同學們能學會思考 了解傳統文化的興衰與變遷 並能以傳承自己的傳統文化為己任 我們竹筒飯叫做什麼呢 Tudug 什麼是Tudug 呢 我上面這邊有寫 節 我們這個叫節 Tudug 這個節 一個節 一個節 Tudug 然後呢 hlama hlama 所以竹筒飯就叫Tudug hlama 來一起來唸一下 Tudug hlama 在山上的時候有時候去打獵也好 出去做這個 放陷阱 大概一出去就是兩三天 不可能馬上回來 就會做這個 hlama 所以這是非常對我們來講是非常有文化意義的 因為有竹筒飯 所以我們的老人家到山上打獵 兩三天都不會餓 所以我們太魯閣族 對竹筒飯是非常的很有感情的 所以每次如果是有喜慶的 我們都會煮Tudug hlama 我們都會煮竹筒飯 特別是接待來賓 這是我們最大的誠意 我們沒有什麼 可是我們就是喜歡煮竹筒飯 對我們的客人 對我們的貴賓 一種非常大的歡迎的意思 就會做竹筒飯 竹筒飯 是源自於原住民族傳統慶典活動中的 一種米食的料理方法 而太魯閣族的竹筒飯是取用於新鮮的桂竹 所以米飯中會具有淡淡的竹香味 也會在接待客人及宴客時製作竹筒飯 透過淡淡的竹筒香 體會到太魯閣族人濃濃的人情味 西林國小在夏日樂學中設計了 有別於學科領域的教學課程 讓同學們在漫長暑假中 能夠透過學習母語文化 傳統編織 狩獵射箭 製作陷阱 及實際鄉土踏查 等多元文化課程 激發同學們自主學習的潛能 提升學習動機熱愛學習 這個織布啊 在早期我們的老人家 甚至我們的祖先 很早以前 它就是我們家裡面的一個傳統的東西 編織是織布的縮影 雖然運用的技巧不盡相同 但需要有耐心和高度專注力 方能編織出具顏色層次變化 及對稱圖形的平整布面 西林國小的同學們倆倆一組 互相幫忙 在繁瑣的編織步驟中找出規律 太魯閣族的織紋中 菱形代表著祖靈之眼 各種菱形組合的圖紋 象徵不同的意義與文化意涵 同學們透過編織手環 展現承襲自祖先的藝術美感 加上族群獨特的圖形 顏色和紋路元素 兩相結合 必能啟發同學們在文創產業上的創新發展 準備要放些陷阱 我們原住民狩獵 主要的目的是能夠加菜 我們原住民最好的觀念就是分享 第二個呢 夠吃就好 不會趕盡殺絕 在太魯閣族的觀念裡 狩獵不單是為了獲取食物 更是族人和土地及祖靈連結的重要管道 每一次的狩獵活動前 族人都一定要進行傳統儀式 每位家庭成員都必須嚴守太魯閣族祖靈的祖訓 族人對於獵物是十分珍惜 每當一戶人家帶回獵物 都需與部落族人互相分享 同學們在部落獵人老師的帶領下 除了傳承獵人們對於狩獵的傳統觀念外 也學習對山林環境的尊敬 我們來到這個點 是我們支亞干部落的 最棒的一條溪流叫做清水溪 這邊充滿了老師的童年 在老師小時候 從學校放學回來 第一個 把衣服脫掉穿汗衫然後穿短褲 不穿鞋子喔 帶著阿嬤的LV包包 就是花袋 第一個就到這邊來 東西放下 遊過去 然後再從那個石頭上去 可以到最高的地方喔 然後就從上面這樣跳 然後一個一個這樣跳 哇 現在老師一講啊 就非常非常的 充滿著美好的回憶 西林國小的夏日樂學課程 以自主 自信 共生 共榮的太魯閣族 傳統祖訓概念為主軸 啟發了同學們對於人與環境與未來的想像 帶著健康開闊的心 快樂地為了自己而學習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類型 影片 製作年份 2017 關鍵字 / 詞 夏日樂學,暑假,在地文化,整合式學習方案,太魯閣族,原住民文化,西林國小 授權方式 有著作權,侵害必究 領域 綜合活動 學習階段 三 學習表現 3c-Ⅲ-1 尊重與關懷不同的族群,理解並欣賞多元文化。 議題 原住民族教育 核心素養 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instagram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