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50集「課堂的風景─師生互動的身體美學」
本院「國際教育心動線」廣播節目第50集「課堂的風景─師生互動的身體美學」專輯,節目邀請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林小玉院長及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張巧燕教師一起來分享教師如何透過結合聲音與身體的美學課程,將律動留在孩子的身體及心靈裡面,來改變音樂課的課堂風景─從以前坐著吹吹笛子或唱唱歌的課程,變成利用各種生活中常見的素材,引導學生以身體動作感知音樂,將不可見的音樂旋律、樂句情感、樂曲質地具體化,將音樂刻入體內、以身體記憶音樂、理解音樂及感受音樂之外,間接也訓練了孩子的專注度。而除了音樂課,其他學科的教師也是可以將美學內化及融入在教學課程中!相信只要跟著世界的教育趨勢─從STEM進化到STEAM,讓藝術的理念及素養落實到各種學科課程,就可以幫助每個孩子走出自己未來的路!
觀看次數:694
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 欣賞課堂上的風景 我們邀請的是臺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的林小玉院長 以及臺北市立景興國民中學張巧燕老師 兩位老師帶領著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 聲音與身體課程實驗方案這項計畫 在這項計劃當中 我們能夠分享到兩位老師帶來的師生互動的身體美學 在還沒有進行今天的主訪談之前 邀請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特地來為聽眾朋友特別收集資料 整理的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單元裏面呢 我們要從老師跟學生之間的互動 這個角度來出發 其實教學並不是單方面的傳授知識 而是師生之間的互動 所獲得寶貴的經驗更形重要 這也是我們在談到翻轉教育 或談到108課綱的時候 非常重視的一點 翻轉教育也是許多國家正在推行的教育方式 不過呢要推行翻轉教育也有一些方法 需要注意的 另外在美國加州 目前關於幼教的品質評量報告也顯示出 目前美國幼教的一些警訊 還有泰國即將要成立高等教育創新研究及科學部門 這個部分都是我們今天在這個單元裡面 跟聽眾朋友分享 目前全球有越來越多的老師都嘗試翻轉教學的方法 可以在課堂上保有更多跟同學們的互動機會 可是卻有報告指出有些方法已經過時 現在全球很多的教育趨勢都知道我們要翻轉學習 很多國家其實早在先前就已經開始來實行了 希望老師給予學生更多的發想及思考空間喔 尤其像是課前的課程預習 還有資料蒐集 還有跟老師的討論 都是翻轉教室的發展重點 但是現在卻發現有許多老師 他們單方面就認為說翻轉學習是要求學生 先上網觀看教學的影片 這樣可能會失去原本翻轉教學的意義 因此專門研發翻轉教學還有提供訓練課程的這一個組織 造FLGI就認為說應該要推出一套翻轉學習的標準 讓學生的學習還有老師的教學 都能夠更有效率 為什麼這個FLGI的團體會對於要開發翻轉學習的程序 還有標準呢 他們之所以嘗試要努力定義這個翻轉學習 主要還是因為發生有許多老師使用翻轉學習教學方式 但是卻沒有一個制定的標準還有程序 來引導老師去做這件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各自為政 也不曉得這樣子的結果是不是真的有效 舉例來說巴西的研究人員還有教育專家正在努力 找出把翻轉學習推廣到電腦設備不足 其他巴西可能比較郊外的地方喔 但是卻不知道其實鄰近不遠的國家阿根廷 已經有一些解決方面的辦法了 這個FLGI團體所推行的是透過跨國之間的連結 共享資訊 還有翻轉教育的經驗 另外翻轉教育他其實也有時效性的問題喔 平均每18個月翻轉教育的方法就會更新一次 如果老師還是依舊的認為說 科技導向的教學與或者是互動式的教學等 單一面向能夠讓翻轉教育比較成功的話 其實不太可能的 總而言之雖然整個翻轉學習單一標準化的模式 很難說會對所有的老師都產生非常大的幫助 但隨著有這個FLGI團體的廣泛性研究 還有資料蒐集還有剛提到跨國性的連結資料共享 或許能夠運用這樣子大數據的資料 隨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方法 才能真正的達到這個翻轉教育的目的 接下來我們看看美國加州的幼教品質評量報告最近出爐 發現到儘管已經投入了相當多的經費 可是呢目前幼教的品質卻趕不上現今的需求 最近美國早期教育研究中心就點出 目前幼教教育的現況 從全美由州政府資助的公立幼教課程的經費 入學還有相關政策的角度來做出發 就發現到過去1年美國幼教系統整個教育的進度 進步速度非常的緩慢喔 這也表示幼兒能夠進入到具有品質的幼教機構的機會 更加不平等 報告中就指出說 加州目前是把幼教品質做的還不錯的一個地區 除了有實施雙語教學 還有稚齡學習者能夠更快更好學習之外 也推出了加州政府幼教計劃 還有過渡階段幼稚園大班這兩個計畫 那麼研究就顯示出說 這兩個計畫對於學習的效果其實蠻不錯的 那是不是就進一步的請登偉說明 這兩項計畫的內容還有未來的發展 剛剛提到加州政府幼教計畫 主要是透過加州的州政府的資助計畫 替低收入戶的兒童家庭來服務 而過渡階段幼稚園大班是 提供4歲孩子銜接幼稚園大班之前的教育 但是這個過渡階段幼稚園大班的計畫 也有一些些缺失 就是老師的資格要求 雖然幼教老師他必須要有正式老師的資格 但是他可能沒有經過一些早期兒童的教育訓練 也沒有辦法觀察老師在這樣子情況下 是不是能夠真正讓課堂進行非常順利喔 目前加州的教育專家正在思考 要怎樣提升這兩個計畫的有效性 才能夠真正的提升幼教孩童 在美國的學習品質 接下來我們看看泰國 泰國呢即將要成立一個新的部門 叫做高等教育創新研究與科學的部門 他的用意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名字很長 那麼由泰國教育部長在今年五月就宣布 要成立一個新的高等教育部門 他的ㄉ名字其實是取自歐洲國家常用的 這一個高等教育研究部門 泰國版就把名字加長 叫做高等教育創新研究還有科學部門 這一個部門把高等教育部科技部以及研究機構 合併在一起 目的是要來集中這個高等教育方面的工作 科技 還有非科技方面的研究 從整個大方向來看哪 整併過後的單位還要每個部門分工合作 都相當重要一起配合 來推動高等教育成為整個教育發展的基礎 從培養有高品質的人才開始 學習研究為認知才可以創造革新發展的國家 整併後的這個單位工作的形式 跟以前會不會做些改變呢 剛剛強調說 不管是研究或是創新科技方面都非常重要 雖然說各個部門的工作內容非常不同 但主要還是要來一起合作開發 符合主要工業 還有國家戰略還有國際標準的研究產品 目前這個部門的計畫已經進到最後階段了 預計到明年就可以上路 很期待知道他們的成果是如何 非常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節目繼續我們為聽眾朋友邀請到的是 台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的林小玉院長 院長你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朋友大家好 第二位來賓是台北市立景興國中的張巧燕老師 巧燕老師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我們在節目前頭已經跟聽眾朋友稍微介紹了一下 今天邀請兩位來賓來跟聽眾朋友分享課堂上的風景 帶著我們所有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師生互動的身體美學 最重要要來認識一下 到底什麼是聲音與身體的課程實驗方案 這個方案我相信也是 我們請院長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他的計劃內容 也把這樣的一個緣起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好嗎 民國103年的時候教育部啟動了5年的美感教育計畫 這個計畫當時候的這個緣起 其實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因為覺得說在現在的科技的時代 其實除了科技除了數學這種強勢學科科目之外 美感相關的科目或是美感相關的經驗 其實他必須更豐富 才能塑造一個全人的一個經驗 然後也能夠成就每個人的幸福感 那所以在這樣的一個計畫裡面 我們很榮幸就是國家教育研究院 就成立了一個亞太地區美感教育研究室 那這個研究室他其實包括了總計劃 還有子一跟子二兩個計畫 那子一比較是關係與所謂的空間美學的部分 那子二主要是身體跟聲音的教學教育美感的部分 那我自己因為子二的共同主持人 所以我想我就先從我們子二的這個經驗來著眼 我們的主持人是台北藝術大學的張中煖副校長 張中煖教授那他本身是舞蹈教育家 那當時候他接到這樣的一個 美感教育的一個推動的任務邀請的時候 他直覺的以他自己的經驗為主 因為他想到說 他以前在我們女師專附小時代 他被那樣子的老師所教導 然後他記憶中那時候一個課堂上 國小可能班上有五六十個學生 教室非常非常的擁擠 其是我們這個附小一向是所謂的明星學校嘛 那可是那位老師不管是什麼樣的狀態之下 她總是用他很就是很從容宛轉 很美妙的儀態跟聲調跟同學們互動 所以他因為這樣子原因 他一直覺得說固然身體的儀態很重要 可是那時候老師為什麼可以不用麥克風 就能夠把一個班上的班級經營帶的那麼好 而且成為學生的一個楷模或是一個形象的表徵 所以他就想到說那音樂可能在一個美感塑造上 特別是一個教育美感的塑造上 應該也可以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因為我跟他曾經在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留學的時候 我們是同期一起去的 那因為我自己是主修音樂教育方面的專長 所以他就找到我 所以我們這個計劃就定調為身體跟聲音美感 院長為什麼是身體跟聲音 因為通常我們會覺得 美感是包羅萬象全面性的 所以特別把這兩項提出來一定有他的緣由對不對 我想我們最初的緣起就是 我們認為美感的核心是人 所以其實我們真正 不管我們用什麼名稱 我覺得對人的一個美感經驗的關注 其實是我們這個計畫 不管是總計畫或是子一子二的核心 但是以人而言 其實我們的感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藉由感官反應我們的感受 那在其中身體是我們每天藉由我們的肢體 我們來經驗這個世界 來操作我們的各種的行為 然後而且身體也牽涉到很多的人類感官 包括所謂的肢體動覺 聲音也是感官中很重要的一環 那所以我們也當然很重要是我們的一種專長 那甚至很重要是 我們認為是一個在一個視覺已經充分飽和的年代 或許其他的感官包括動覺啦 包括聽覺也應該被同樣的重視 所以我們就不管是基於我們的專長 或是基於我們的信念 所以我們就以身體聲音作為一個老師傳遞教學美感 我們認為很重的核心 那這樣的一個實驗課程方案 還是希望能夠推廣到所有的校園當中 他的年齡層是包含到從幼兒開始到大學都是嗎 其實我們的子二有三個信念 就是我們認為教育的美感或是教學的美感 樣是從幼起從心起從師起 那所謂從幼起就是說我們認為越小的階段 越是可以讓他感受或是經驗美感的課程的一個重要的關鍵時代 或許關鍵點 那我們希望從越小的孩子開始就是 一直跟他們互動然後藉由老師的帶動能夠及早塑造的話 應該是可以在未來美感教育上事倍功半 對 所以從幼起是這個概念 從心起是因為我們認為所有的美感 他的啟動最重要的是它必須感官願意打開 那這個願意打開的前提是他的心 她的動機必須是願意參與的 所以我們覺得從心起 怎麼樣就是引導學童去察覺或是願意去專注 或是願意去參與老師的相關的課堂活動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所以我們就會從心起是很重要的 然後另外一個當然就是說 教育上我們很強調老師可以帶成為學生的重要他人 所以老師的示範或是老師的引領 是美感教育很關鍵的環節 哇 所以要從心起從幼起從師起 重要的他人帶領著我們 所以我們來看一看回到教育的現場裡面 巧柔老師又是什麼樣的一個機緣之下 來參與這樣的一個實驗方案 那您怎麼樣帶領 所以我們就來舉景新國中的例子好了 在大概其實是101前後的時間 那麼教育部或是台北市教育局都開始在推行美感教育 那美感教育我們看到當時的推行 在視覺的課程裡面很容易被看得到 表演藝術也是 那時候我心裡面就在想 如果呢這時候有個專案來找我合作的話 那麼音樂可以呈現什麼 那大家都知道音樂其實是他是時間的藝術 它是屬於聽覺的 它是看不到的 它可以用心感受 可是你說它的美感在哪裡 你就只能說我覺得聽起來很美 可是有時候好像很難去說服人家 感覺比較主觀 所以我就心裡面一直在不斷的準備著 剛好小玉院長就在可能是在103或在104年啊 在這個子二的計畫裡面邀請我合作 我就想機會來了 其實那時候我不一定是準備好了 但是我想要抓住這個機會 然後呢讓我自己去在教學現場裡面找到我學生呢 在這個音樂課裡面能夠呈現的美感 那麼在民國82年我開始當老師的時候 我就開始去接觸有一個教學法叫做達克羅士音樂教學法 那他這個達克羅士呢 他是這個日內瓦的教育家音樂教育專家 是一種節奏的音樂教學法嗎 對 比較偏向以節奏引起的身體的東西 那達克羅士他希望 當我們在學習音樂的時候 不是為了是要去演奏而學習音樂 或者是為了要去真的呈現音樂的什麼要學習音樂 而是要整個人去感受用身體的經驗感受音樂的元素 這元素包含是音高啦旋律啦節奏啦 甚至是樂曲的風格形式 都能夠用身體去把他表現出來 身體到最後呢 他因為聽到音樂 它會有一些不自覺的一個感覺 身體到最後可能變成是一個樂器 他不像是在跳舞 可是他能夠呈現你聽到音樂的美感出來 這部分聽起來好像很玄 可是你如果看到我的學校的學生 因為這樣子的一個教學法的引導 而展現出來或呈現出來 他能夠感受到音樂的力道力度 或者是他的節奏的速度 而呈現出來的一種樣態 你就會覺得很美 所以呢我的美感教育呢 會發現說其實從這邊出發 我的學生他可以看到美感受美 所以有這樣的一個接觸之後 然後把它放在教育的現場 做了一下不同的改變 所以對我們的刻板印象 包含這個音樂教育也好藝術教育也好 他產生了一些非常不一樣的 所以你看到同學們的反應 應該也是很不同的嘛 當然 因為我的教室裡面是沒有課桌椅的 它就像是一個表演藝術教室或舞蹈教室是地板的 但是學生仍然要在這邊學習唱歌 學習演奏直笛或是其他的樂器 可是這一些演奏的前導的教學 都是透過身體去感受音樂裡面的元素 所以他們不是只是坐在那邊唱歌 或是坐在那邊吹笛子 他其實是動來動去的 所以孩子呢一進來就問我說 老師我們今天要玩什麼 所以同學們的想法是說我們今天要玩什麼 是的 不是我們上課來學吹直笛啦 或者是說其他的音樂表現 但是這些學習最後會變成用直笛去 就內化之後會用直笛去呈現出來 那感覺是不一樣的 不一樣的 所以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我們也要請院長跟巧燕老師舉出實例 帶著一些專案讓聽眾朋友更加認識了解 好 我想請院長也跟聽眾朋友分享 那有這樣的一個方案 我們比方說請巧燕老師 因為她是在國中這一端來實施 那對於一般的學校的老師是不是有做計劃性的工作坊啊 增能的部分呢 每位受邀請的老師他在計劃裡面扮演不同的角色 那巧燕老師是我們的典範老師 因為她其實她自己的自我精進的要求 自我期許非常高 然後她也不斷地從學生的回饋當中去修正自己的教學 所以她是屬於這種典範教學的部分 那我們當然是希望 藉由這些典範的老師 能夠把他們的不管是信念或是策略或是影響力 帶動到一般的其他的師長們的身上 所以其實我們會透過定期或是不定期的一些研討會 研習會或工作坊 參與的對象其實非常的廣泛 譬如說我們有我們自己計畫團隊的內部的老師們 然後甚至包括諮詢委員 或是我們的陪伴教授也都會希望一起邀請 這是我們希望內部的就是培力 當然我們希望增能的部分 所以我們也開放把很多的工作坊 或是研習開放就是訊息都能夠推廣到全國的各個縣市 然後邀請有意願參與的師長同仁一起來參加 另外我想比較特別的是 我們有幾次是針對所謂的校長 進行校長的專班 因為我們認為說 其實藝術教育能不能在學校生根落實 校長或是行政長官的信念非常的重要 如果他認同藝術教育 如果他認同美感教育 如果他認同以感官經驗來帶領的藝術教育的話 我們相信學校的 不管是在推廣上或是說活動的辦理上 或是學生的課程的開發上都會更順暢 所以我們其實會透過很多不同的工作坊 研習甚至研討會 然後針對不同的對象 廣邀有志與藝術教育美感教育的同仁夥伴一起參與 是 我也很好奇因為院長有談到說 應該從幼起會比較適當時機 可是你看我們到了國中哦 已經是差不多12 13歲這樣的一個年齡 如果他在12 13歲以前在這個部分比較缺乏開發的時候 這時候怎麼樣帶動起他從心的感受 這也是一項挑戰和考驗對不對 你看包含校長專班 他們都已經是成年人 關於這個部分呢我們在下節節目當中 我們請巧燕老師舉一些例子跟聽眾朋友來分享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邀請聽眾朋友一起來欣賞課堂上的風景 我們了解一下師生之間 如何經由互動來認識我們身體的美學 邀請兩位來賓分別是 台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的林小玉院長 以及臺北市立景興國中的張巧燕老師 我們節目前段提到了聲音與身體的課程實驗方案 讓聽眾朋友更加認識了解 但是我們真的很好奇 真的很想知道 把這樣的方案帶到我們的教學當中的時候 我們怎麼樣實施 比方說在景興國中的同學 也許有的人從小這樣的一個階段 他對於音樂或對於身體肢體的開發 他是曾經有過的豐富經驗的 可是我想也有是不是這樣的 可是已經進到12歲了 院長剛剛就講說 我們從幼起是比較好的一個時機 那怎麼樣來幫助這些孩子認識和了解 所以通常巧燕老師你會怎麼樣激發 其實很多老師都很難想像說 國中生在課堂上面願意律動 願意呢跟你就是按照你的音樂啦 然後去做一些肢體的展現 尤其國中已經到了一種尷尬期的階段這樣 其實在我運用這個教學法在我的課堂裡 大概已經有18年的時間 那麼這18年的時間 我覺得老師自己的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 還有自我的一個理念的堅持 這個自我理念的堅持就是說 音樂課的課堂風景真的要改變 不要只是坐在那邊 只是坐著唱歌或者是只是坐著吹直笛 所以其實我的學生呢在進到我的課堂之前 他們絕大部分都少有律動的經驗 我想國小老師也非常的辛苦 因為呢要讓這些孩子們願意乖乖的認譜 然後呢聽聽音樂家的故事 吹吹高音笛也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呢我的學生進來的時候 那麼我就把它當作一個重新的開始 跟著我所設計的一些活動 在剛開始的時候 他們都會搞不清楚要做什麼 可是人都有好奇心 那麼這個好奇心就會驅使他們願意試試看學學看 那再加上我的成功經驗越來越多 那個成功經驗就是 你看到孩子在這一堂課結束之後那個開心的感覺 以及音樂透過律動留在他身體裡面 他是哼著的唱著的 帶著音樂離開的那種感覺 老師就會更加有信心說 對我們要這樣子教下去 所以呢這些孩子他們進來之後 他們會願意先試試看這樣子做 他們這樣做之後他們發現說 因為我比之前更清楚節奏的感覺了 或者是速度的感覺了 那他們也願意繼續配合 18年來呢有沒有不配合的孩子 其實也是有的 但是我們允許課堂上面有一些彈性 這彈性就是說我們願意讓孩子我們等待他 但是呢我們要把我們的課堂的玩就是說設計的更好玩一點 更有趣一點 那孩子們就會漸漸的願意去參與 是 我想很少有相關的課程 讓我們每一個孩子先從認識自己身體開始起 我的聲音到底是厚實的呢 還是高亢的 或者是我的肢體的動作有這樣的一個機會來認識 可是又在國中的這個年段切入的時候 真的要避免 或者是說改變他們對自己的一種尷尬 如果又是男女混合班的時候 所以這個破冰很重要了 我們可不可以舉些例子啊 有很多的教學方案嘛 是不是讓大家認識一下 比方說您讓愛傳出去啦 或者是有很多的相關的教案 其實在最剛開始的破冰 就是讓孩子去尋找自己的脈動 我跟他們提說 你每一個人為什麼聽到就是音樂會有感覺 節奏比較抒情的比較緩慢的 也會有很舒服的感覺 因為你的身體裡面 有一個其實就是有個動感的器官 那就是心臟 然後引起的脈搏的跳動 所以我們從找了脈搏之後呢 再去感受到大家的脈搏 再跟著老師的鋼琴的聲音 去調整那個脈搏 變成大家一起的 他就慢慢一步一步的被我引起來了 所以呢他當他變成用我的琴音去找脈搏的時候 那我有時候快 有時候慢 他就會完全的跟著我的音樂 然後我們再把它發展到用不同的節奏 比如說四分音符是走路的 比如說全音符四拍的是太空漫步 他們會去體驗說這個音符的長度 那我的身體各部位都在慢慢地向前移動 而不是靜止的 很多學生以前在演奏長音符呢 他就覺得說這是靜止的 他可能拍一下手 他可能就唱出一個音 他不管後面有多長 可是當我們在移動的時候 他其實是所有的感官都是在向前移動 他透過這樣的經驗 然後看到大家都可以跟著一起的時候 他們就有感受 之後在演奏音樂的時候就不一樣了 所以讓我們不是畫符號 豆芽菜說這是四分音符 不是不是 或者是全音符 讓我們感受到太空漫步 這個年齡的孩子一定很有興趣 很有興趣 我就發明了一套節奏術語 比如說有那個四個16音符連在一起的 我們叫做飛飛飛飛 然後比如說呢三連音呢 我們叫做飄飄飄 那國中生他有時候很喜歡很愛當阿飄 他有時候很愛模仿那個酒駕的人 我說那你就有感覺就是模仿這樣子 所以我們就是用身體的一個行走的律動 在生活中我們會遇到會感受到的把它結合在一起 絕對不能脫離生活的經驗 那這樣子呢 我們三年來都是用這樣的節奏術語 去理解樂曲裡面他不同節奏的呈現的感覺 所以他們就會非常清楚 他們說老師為什麼你的音樂課跟小學完全不一樣 老師你的音樂課改變我對音樂的感受 我現在喜歡上音樂課 我願意試試看去創作 去即興去表達音樂的一個長度 哇 看到因為這樣的一個帶領方式 他不但理解了自己的身體 跟別人的互動 跟音樂之間的互動 他喜歡了他不害怕了他願意去創作 對 這真的是改變了我們的孩子 我在補充一點 在故事教學法裡面 特別注意注重的就是立即反應 立即的反應就是我們在活動裡面會加入一些音訊 比如說我們在訓練學生呢 在這個嘗試著去舒緩的走或者是跑跑 但是突然會有一個登的一聲 他必須要向後轉的方向 比如說突然登的時候 他要跟大家打招呼 嗨 所以他其實要非常專注 一心多用 不只是一心一用 所以他一心多用的時候 我們就會讓他聽到音樂裡面不同的音訊 當我們在放到柴可夫斯基的胡桃鉗音樂裡面 有時候的一些不同的音色 你要他去仔細欣賞的時候 他就會抓到重點 有時候我們在帶學生說 我們來聽音樂欣賞 就是這樣聽聽聽 可是他會抓不住重點 可是透過一些活動 你聽到那個長笛的一個什麼登愣愣 那你就要倒退走 他就會專心去聽尋找在哪裡 因為樂器一個曲子裡面他可能出現好多次 所以我們平常的活動就這樣設計 可以培養我們同學的專注能力囉 沒錯沒錯 這個教學法非常特別 這教學法特別就是因為它結合了身體在學習音樂 那你會認真的去尋找音樂裡面的一些特色 所以反應以及專注相互的一起學習起來 難怪同學都好喜歡這樣的課程哦 院長是不是把同學們對於音樂的一個刻板印象 做一個改變和調整 讓同學們能夠對自己的身體 對我們的聲音都有些基本的認識和了解 還包含到最後可以創作來展現 這樣的一個理念是不是你也希望看到 除了有專門學過這樣的一個老師之外 其實我們希望 更多更多的老師能夠發揮 但是如果沒有像這樣的一個機會去學 我們不管是達克羅士的教學法 或者是我們講到的這樣的一個研究方案的時候 我們是不是能夠藉由廣播 讓更多的聽到的老師他也可以啟動這樣的一個信念說 我也想要改變 我也想像巧燕老師這樣做法 可能做到嗎 這個題目是個很有趣而且也很好的題目 針對我們這個計劃我再做一點補充 雖然我們這個計劃 他巧燕老師是我們的這個典範老師 但是事實上呢 我們最剛開始的源頭是以身體跟聲音為開展 所以聲音不必然等同於音樂 所以巧燕老師是剛好一個整合了 音樂跟肢體這樣一個的教學的老師 但是其實我們剛開始的源頭只是覺得說 身體跟聲音的美感不限於音樂老師 也不限於表演藝術老師 也不限舞蹈老師 他應該是每一個課堂上 即使是一個數學老師 他應該要去專注的 那我們所謂對聲音的關注面向 其實包括了音量音調速度與表達聲音情緒等等 那我們關於對於身體還有情境的關係裡面 我們就強調老師的儀態 手勢 身體移動速度 與學生的空間距離 在教室中的空間位置等等 那在一個整體的教學 美感上就包括一些教學節奏的串聯啊 教學情境的鋪陳等等 所以我的意思是說 回應主持您的問題 剛剛意思就是說 其實我們覺得達克羅士他不可能每一位老師他都能夠上手 不管即使他是音樂老師 可是我們希望的是在台灣的每個課室中 因為老師覺察到自己的教學 應該展現出來的讓學生感受到的一個美感 所以他應該是注意他的聲調儀態 他的用詞他的教學銜接 讓學生在整個課室中 他感受到的是一種美感 這個美感可能來自於老師的很戲劇化的表情 或是來自老師很溫暖鼓勵式的言語 那所以我覺得這個其實是我們身體聲音美感 我們之所以其實關注的課室 不是只有音樂課也不是只有表演藝術或舞蹈課 我們事實上也去語文課地理課 就是我們覺得這些其實都是 每一個應該要發生課是美感的場域 是 所以他的範圍是包含所有的老師 所有的課堂裡面 不管你是用地理老師數學老師國文老師 我們都對自己的肢體跟我們的聲音 因為這樣子孩子在學習的成效上 是不是都能夠互相的提升 我覺得這樣的一個互動 讓老師們可以感受到 其實學生是第一個反映出來的對不對 對對 那所以也就是說 如果有這樣的察覺 而且讓每一個課室都能有這樣的美感的之外 當然是我們所樂於見到的 但是如果以我們自己的音樂的這個教學上 如果能夠藉由向達克羅士或是特定一些教學法 讓孩子更深刻的去感受藝術美感的話 另外一個我們在這邊要特別推薦 就是我們所謂這個artagrophy這樣的概念 那我們這個計劃 我們這個總計劃 到子一子二其實都很強調一個artagrophy的概念 那這個artagrophy他就是由A代表Artist的就是所謂的藝術家 R就是researcher研究者 然後T就是代表teacher 我們覺得任何一個藝術的美感 其實很重要的要來自藝術者本身的對於藝術專門能力的掌握 還有他對於身為一個老師 他現在不只是一個技術者了 他還是一個老師 我怎麼樣把我對藝術的了解 我能夠透過一個老師的身份 然後跟學生去互動 然後幫他們產生美感 可是其中最難的是R這個字researcher 就是我們覺得說 如果老師具有藝術家的專長 也具有老師的教育專業知能 但是他如果更有研究的意識 他或許更能夠精進他的教學 那所謂這個研究意識是 完全不是我們想像的那麼要做什麼實驗研究法啦 完全不是 研究者的概念很簡單 就是我收集資料 然後我從這過程中我去分析 然後必要時候我根據研究結果我做些調整 其實老師每天進入現場他都是一個研究者 他有那麼多的研究資料在他面前 同樣這個班級我同樣上了這樣的內容 為什麼前面那一班很樂於接受 為什麼這班完全不進入狀況 是因為我 還是因為和班上 還是因為什麼原因 當他在做分析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研究者了 所以我們這個子二的計畫 很希望在美感教育中的每一個老師 不管他是音樂老師 表演藝術老師或是數學老師 他能夠在這個三個中取得一個更好的平衡 然後並且能夠悠遊自在於這三個角色之中的一個串聯 所以不管是我們老師或者藝術 或者是用研究的意識這樣來看待 其實對我們的教學跟教育的現場都是最大的幫助 可是要讓一般的老師 就是我們講說像巧燕老師啊 音樂老師藝術老師 他比較有這樣的一個感知能力 那其他的比方說我是數學老師啊 我很難去連結說這件事情跟我的關聯性 有這麼密切的一個關聯性 那我們怎麼樣會讓他們知道 所以藉由工作坊的方式嗎 所以其實我覺得師資培育 他主要就是包括兩個部分 一個就是職前培育跟在職教育 那也就是說 這些已經在現場的老師他們已經完成了職前教育 所以我們如果有一些新的政策或理念 我們當然就是希望能夠透過在職 當他在這個在職的一些機構或是機制中 可以透過不管是各種的視聽媒體 廣播 網路 串聯社群媒體 然後甚至比較正式的辦的一些學分班學位班 甚至研討會研習會種種的一些方式 那如果是在之前呢 所以現在學校師培教育裡面 有包含這一項嗎 其實我覺得我們的我們的師資培育 是非常關注於整個國際的趨勢 還有我們學生的一個學習的需求的 那特別是像就是12年國教的這個開展 所以其實我們在很多的透過很多的機制 包括很多師資培育職前課程的一個重新的內涵的定位 我們都有深度的檢討 什麼樣才是適合我們這些師資生讓他們可以很從容 而且很有準備的進入到未來的職場 是 我們真的希望這樣的一個聲音與身體的課程實驗方案 讓我們所有的老師都能夠感受到他的重要性 下一節節目當中 繼續請兩位來賓來分享許多在教育現場的實例 來跟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了解一下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進行一場身體美學的互動 讓大家感受一下美感教育 邀請的是台北市立大學人文藝術學院的林小玉院長 以及臺北市立景興國中的張巧燕老師 經過小玉院長的解說之後 讓我們茅塞頓開 原來美感教育他是包含了所有的領域 和所有的課程老師 我們真的要來好好的感受一下 但是呢我們具體地說明也是非常重要的 我們可不可以請巧燕老師來跟聽眾朋友舉更多的實例 讓大家能夠感受到他的魅力和他的重要性 巧燕老師 在景興國中的學生他們真的是很幸福的 他們七年級進來之後 他們就是透過了這一些律動的感覺 去感受音樂的一些基本的元素 那我有時候會帶進去絲巾或者是糖果絲襪 然後呢讓他們透過這樣的一些輔具 然後去展現他們聽到的旋律的線條的色彩 這些他們做出來的肢體動作呢 你看起來真的會很像在跳舞 可是我真的沒有教他跳舞 我不會跳舞 但是他們因為跟著旋律線條的舞動 或者是說跟著這個節奏上面的一個表現 就看起來他就是在跳舞 比方你剛剛說絲巾 怎麼樣用它來表現呢 絲巾呢會把他拿在手上當做是彩筆 所以我們會接樂段 比如說那個小白花這首歌 那麼一人一句 那從高音到低音去不同的色彩把他畫出來 所以他就會教具在課堂上面 你可以想像他有一些不同的色彩線條 然後高高低低的交織 所以空中這就是畫布 對 然後用絲巾來展現當成畫筆 是 那兩人一組 然後呢互相去接 接力去做一個好像塗鴉的一個線條的接龍 還兩人一組 對 兩人或四人都可以 那麼到這個八年級 他們已經把節奏學的比較穩定了之後 我們就來結合國文課本裡面的內容 比如說五柳先生傳 或者是愛蓮說 因為呢他們很喜歡玩拼Rap 像現在有很紅的節目中國有嘻哈 那孩子都很希望自己很像舞台上面的這些表演者 能夠很酷的 你叫他正經唱歌他不要唱 你叫他唸RAP他會很想唸 可是又結結巴巴的 那其實RAP裡面就是很多的節奏組合 他其實節奏的排列組合 那再加上自己的對生活經驗的創作 可是我的目的就是在你感受這些節奏 所以我就把國文課本裡面的課文 反正你都要背起來 這些是很經典的文學的內容你要背起來 所以比如說我們就把五柳先生放進來 那他們寫好了節奏就會變成 先生 不知何許人也 亦不詳其姓字 類似這樣子的方式 然後他們自己編自己創作自己練習 再加上簡單的一些就是這個Hit-pop這個節奏感的那個配樂 然後再加上一點我教他們的一點肢體的動作 然後他們就把這個RAP給演奏出來 哇 太有趣了 所以他們一定琅琅上口 很喜歡吧 琅琅上口三年都忘不了 甚至呢他們不小心呢這個段考的老師出題 竟然要考那個默寫 然後他們剛開始不知道 後來有人開始敲起桌子的節奏了 然後有人想起來 我們寫過RAP了 所以他們就把它寫下來 一下課就衝過來跟我說 老師 謝謝你教我們RAP 不然我們就忘記這個課文的內容 好在我們可以把它寫得出來 九年級之後 他們因為這些身體的經驗都在身體裡 音樂的經驗都在身體裡面了 讓他能夠呈現一場自己的音樂會 不管是透過這樣身體的經驗去學爵士鼓 我們教他爵士鼓哦 可是因為你身體已經被開發過 有律動的感覺了 學習爵士鼓起來是比較容易 不然很難 所以他們會去感受到自己的潛能在哪裡 是打爵士鼓還是歌唱還是Rap 還是能演奏 然後呢他就把他這些組合在一起 我們稱為我的畢業音樂會 我的畢業音樂會不是定位在才藝表演 我常常覺得說才藝表演 以前的音樂老師很喜歡讓學生說 來我們期末考就是才藝表演 這個才藝是您交給他的 還是他的父母 因為有這樣子能力跟環境給他們學習的 那我們的音樂課裡面的才藝表演 應該是音樂老師要教給他的 他呈現出來的 所以他們透過自己的規劃 分為目前的演奏者幕後工作者 然後去完成這樣的音樂會 而這些動能呢 都是從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這樣子累積而來的 因為他們常常讓身體跟聲音去做一個結合跟表達 所以從七年級八年級九年級循序漸進 因為先要慢慢恢復和熟悉他對身體的節奏的感覺 然後認識了解 才能夠一步一步 不管你會的是絲巾還是蒼蠅拍嗎 您也知道蒼蠅拍這都我們拿來跳舞哦 真的 蒼蠅拍拿來跳舞 對 因為蒼蠅拍它的柔軟度可以延伸到手指的這個長度 所以有次我在那個十元商店找素材的時候 看到蒼蠅拍好好用哦 就真的我還把它帶到那個波蘭去演出 瑞士去演出 大家都很驚這是什麼樣子的樂器或者是道具 後來說是拍蒼蠅用的 喔 大家很驚艷 沒看過是不是 發光發熱 出國得冠軍回來 很有趣 其實如果我們想要發揮的話 其實生活中真的是隨手可得 這些素材都可以對不對 但是他也符合12年國教的一個經驗就是 從生活出發 而不要讓音樂是感覺跳脫 有距離的 好像我一定要拿一個很名貴的小提琴 或者是 其實它很親近的 就在我們的生活裡面 只要我們願意 我們可以拿蒼蠅拍 可以拿絲巾 我也可以拿昂貴的小提琴 其實這些輔具其實是其次的 而是拿掉這些輔具之後 他還是能夠動起來 比如說筷子 筷子可以兩個人一組 聽到藉由旋律你一句我一句的去移動 因為你平常讓他用依著旋律高高低低做身體的舞蹈 不願意去做的 可是因為筷子的移動兩個人一組 你一端我一端 然後藉著音樂這樣的互相輪流的帶動 他就身體就自然柔軟 因為筷子很容易掉要小心 然後那個拿開筷子喔 就假裝有筷子 只是用掌心去做互相的吸引 然後以為有筷子 可是身體就動起來了 你看到會起雞皮疙瘩 很美很美 真的很想身歷其境看一下 所以這都是老師發想出來的這樣的一個方式 運用的方式是發想的 但是原理就是我從這個教學法裡面學來的 那其他班級如果沒有學習這樣的一個教學法 還是你們全校都會學習 還是只有你認可的班級 我同事都非常棒 因為我是一個很雞婆的人 我自己發現很好玩 我就跟他們分享 然後他們就跟我學習 然後我們就開始去用在其他的班 所以景興國中是全校的學生 都是用達克羅士教學法的律動方式去學習音樂的 所以我們也成為很多學校 以及外面的老師來參觀的一個重點的學校 就是說我們也願意開放教室 開放老師來學習 來看一下 讓更多的老師認識了解 對 因為他們都不相信 那有時候我也會被邀請到比如說南部的學校去教學觀摩 讓他們看到這真的是可行的 我們也來試試看 是 院長就像我們巧燕老師說的 越來越多老師看到了 他感動到了 他就會運用到他的教學當中 不管你是哪一科的老師 跨領域的學習也好 這就是我們很重要 108課綱我們講素養導向的一個教學方式 那這樣的方式 您未來看它的前景 您跟我們分享一下好嗎 其實在未來 就是我們學校裡面都有一些科目 其實它一直所謂的是一些所謂的強勢學科 那可是藝術在之中扮演很重要角色 這也是為什麼早期我們從所謂的stem只有Science 然後Technology 然後Engineering 然後還有Mathematics 到現在要加上Art s.t.e.a.m 那個a就代表ART 也就是在這些科學啦工程數學科技裡面 其實他們後來才意識到 光這些學科我沒有辦法成就一個那個iPhone的東西出來 他可能有功能 但是它還沒有美感 人家還是不會要買的 然後他的影像素 他的這個影像素質不好 他的聲音配置不好 其實人家就不會去買 人家也不會視他為一個藝術品 所以藝術相關的科目 或是藝術相關的素養 其實必須落實在我們的教育裡面 所以我覺得說 如果在我們的教育環境 不管是在國民教育階段或是在師資的之前階段 甚至在社會教育的階段 都能夠有身體聲音美感地帶入 特別是在這中間 藝術能夠扮演一個積極主動角色的話 我相信我們的雖然台灣的資源並不是特別多 但是我們是有著非常願意努力打拼的特性 然後如果再加上一些藝術的素養 本來我們就有很強化的學科的知能的話 我覺得我們會在國際上走出我們的另外一條路 的確是 如果對於遺憾了 就是我已經看我都沒有國中實習碰到巧燕老師啊 但是我相信呢 這個啟動是可以的 任何階段都可以的 巧燕老師給我們鼓勵一下好不好 其實在國外瑞士日內瓦 我們去年去的時候 看到的是老人在上課上達克羅士 然後他們就是這樣子 都是銀髮族可是就在那邊律動 然後老師會帶一點比如說電影配樂啊 或者是我曾經相當中很美好的音樂 然後呢跟隨著身體的舞動 現在台灣也是朝著這樣子來發展 其實我覺得不管是什麼樣子的年齡層喔 記得說其實我用身體去感受音樂是最自然的 我想隨時隨地我們都可以讓身體跟聲音是有結合的美感的 真的是非常感謝兩位老師來鼓勵大家 而且帶來這麼棒的一個教學方案 讓更多的聽眾朋友認識和了解 那我們教育現場老師如果你沒曾聽過 或者是聽過不知道怎麼辦 趕快跟兩位老師聯絡 我相信對您的教學一定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也希望所有同學們 能夠好好把握這樣的一個美感經驗的互動 在我們的生命當中 你不一定是舞台上那個演奏 只是演奏樂器的演奏者 在我們的所有生活當中生命裡面 我們自己就是能夠掌握這樣的一個節奏 和我們的身體和我們的聲音 這麼棒的一個上天給予我們的天賦 我們好好的來運用它 謝謝兩位的分享 謝謝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