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進階搜尋 領域學科: 領 域 請選擇領域別 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 議 題: 請選擇議題 核心素養: 請選擇核心素養 年度期間: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製作單位: 請選擇製作單位 本院 其他 搜尋方式: 精確 模糊 註冊 / 登入 服務導覽
影片標題「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0集「校長如何營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影片說明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影片下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12年國教呢它的課程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成功關鍵 就是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 這樣的一個專業社群到底應該如何運作 身為校長和學校的行政人員 怎麼樣來協助老師們成立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今天節目當中主訪談這個單元 我們邀請到的是基隆市東信國小的王佩蘭校長 要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怎麼樣建立起共同的語言 怎麼樣有藝術家的觀感 怎麼樣來賦權授權分權 怎麼樣進行有研究取向 這種聚焦的學習策略 來幫助所有的老師們 進行專業的社群營造呢 好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特別蒐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機構 來協助我們收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大家好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提到數學這個科目 不知道登偉會不會像我一樣很害怕 我很害怕 我以前考試的時候我真的很害怕數學這一科 這一科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夢靨 需要有強大的邏輯能力跟計算過程 我們才能夠完整的回答一個數學的題目 在我們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我們就來看看 其實不只是我們兩個害怕 台灣的學生也害怕 包含法國美國甚至是加拿大的教育當局 都很頭痛 想要修改數學教學的課綱 期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在法國 法國的小學生他們的數學目前素質普遍低落 到底要如何提供藥方解決這個難題呢 法國不僅是小學生數學能力在國際排名當中是墊底的 而且學生普遍對於自己學習的自信心不足 再加上法國的小學老師 他平均接受數學能力的培訓時間只有18個小時而已 所以這三大主因就導致 法國小學生他們的數學素質能力普遍都比較低落 也因此法國教育部長就委託 曾經獲得過國際數學獎的議員和數學總督學 來真的要找出一個方法來對症下藥 這個要先從我們老師培訓時數不足開始救起 現在法國初等數學教育最缺乏的 興趣就是學生不想學 那老師也不喜歡教 這就是一個最慘的狀況 學生的部分在於他們把數學純粹當作考試的工具 許多老師只有一些文史的背景 數學就不太是他們的專長 法國教育部就認為應該要把老師的培訓的 數學時數乘上5倍 這麼多 也就是有差不多90個小時 才能夠彌補現行制度的缺失 這到底是不是良藥呢 其實法國對數學教育的改革 都認為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教學模式 用科學化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有效嗎 針對數學教育改革 法國教育部他們就認為新加坡的教學模式 不僅非常科學而且也很實際喔 在新加坡他們怎樣子教數學 第一個是要激起孩童們學習這個數學的興趣 教學分成三大步驟 第一個是數學概念的具象化 具體化之後 再來要靠自己的概念把它應用到題目上頭 大概可能就是台灣學生最害怕的應用題 題目落落長 要找出什麼樣的關鍵字 透過觀念把它應用到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步啊就是要把自己所學的概念 還有演算的步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你已經有一定能力可以去教導那些 還不熟悉這個應用題目的學生 把自己所學的用表達方式做理解溝通 法國的數學家就評論說 這樣子教學在新加坡的效果非常的卓越 但是只有在老師帶動能力的足夠情況下 在法國才會能夠有效發揮 總而言之還是回到說老師的培訓時數 還有老師的數學背景是不是夠 才能夠應用新加坡教學模式提升法國孩童他們的數學能力 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這是加拿大 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要怎麼來修改數學課綱呢 有沒有什麼實際的補救辦法呢 我想聽眾朋友在考聯考指考或是學測等等不管任何的大大小小數學考試 我們都規定說 不能把計算機帶進考場 可是在加拿大亞伯達省他們竟然可以把計算機直接拿進去 大啦啦就開始計算他的那個數學 所以啊大部分的調查就發現說 2015年的亞伯達省就有2500名15歲的學生 參加PISA的測驗 可是數學成績卻是十年來最低 而且還在持續下滑當中 也因此要開始針對這個考試進行改變 現在數學大考只有選擇題的題目 也因此那麼亞伯達省課綱就會開始要恢復應用題的項目 那麼學生必需要寫出計算過程 當答案錯的時候 他們才能夠回去看他們計算過程的邏輯哪裡有錯 那麼還有希望學生就是不要過度依賴計算機 因為他們現在學生平均的心算能力 其實也是非常低落 是因為他們可以把這計算機帶到考場裡面去考試 所以就依賴計算機成性了 所以這也面臨到科技跟我們實際的傳統的能力 都相結合 心算能力 有計算機的輔助他們就不用心算能力了 對所以基礎還是要扎根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到這是美國各州來修訂共同核心標準 先前一度面臨危機共同核心標準 現在修正過後呈現什麼樣的風貌呢 新版的共同核心標準著重在 越高年級的教材複雜性 確保學生依照年級的不同來接觸到難度逐漸遞升的閱讀內容 那閱讀內容就本質上而言 大多數州的英文還有語言藝術新版標準 都保留州中核心中的核心 不過數學方面卻發現有五個州 缺乏能夠讓學生成功破解數學魔咒的要素 也非常受到那麼當地的數學專家的抨擊 那麼這一個抨擊就表示說內容太多 而且是難以理解的舊版標準 他強調沒有數學的建構 缺少統計等等這些主題 讓不少的老師對於新式的測驗都感到非常的憂心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國際數學跟科學趨勢的研究報告當中 針對全球2019年數學教育的我們注意的細節嗎 這叫做TIMSS的數學跟科學趨勢研究 是以四年為一個研究週期的機構 針對數學還有科學的教育來進行評估成就 2019年也就是明年的評估架構 是24年來不斷更新改進的數學還有科學評估成果來做為依據 那架構啊以內容還有認知這兩個方向作為主軸 內容方面其實是需要對主題內容進行評估 那認知方面需要評估學生在參與內容作業的時候 他們的思考過程 那這個組織到底是希望透過什麼樣的研究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 提升數學跟科學學習的效果呢 這次的研究啊 主要方向其實非常廣泛 包括有幾何代數統計等等這些學數學方面領域還有 還有生化地科等科學內容的研究 透過線上資料的監測器還有線上的評分系統喔 來提升管理還有開發的效益 那除此之外 其實有鑑於開發中國家的文盲 還有算數程度比較低落 於是他們就成立了掃盲跟算數評估這個系統 希望能藉由數據來設計適合他們的課程 還有評量方式 來廣泛的幫助各國評估自己學生他們教育水準 甚至提高學生的閱讀 還有數學學習成果 我們看到世界各國 都非常重視這個數學新課綱的素養教材設計跟評量 非常感謝聽眾的收聽 請聽教育瞭望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在週一的晚上6點05分按時來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12年國教的課程發展 它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立和運作 校長們要如何來營造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這個議題我們今天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到的是 基隆市東信國小的王佩蘭校長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你好 校長我們剛剛提到了 很重要的一個成功關鍵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那到底什麼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我們藉這機會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剛剛所說的12年國教很重要的是 老師的社群發展 這是非常重要 因為教學最重要就是老師 老師在學校當中 他其實是最需要做互動改變的一群 因為他們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所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其實就是teach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rofessional這件事是很重要的 專業 因此在專業學習社群這件事 對學校來說推動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什麼叫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PLC 他就是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是 學校中有一群有共同的理念目標願景這三個部分是非常重要 那在針對於提升我們教學的成效 所組成的教師學習跟成長團體 這個地方很重視共同的信念目標跟願景 也就是在12年國教的時候 我們希望孩子是終身學習者 老師當然要有這樣共同的目標 學校當中這一群老師他形成一個共學的團體 這就是我們說的 有所謂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那這樣的學習社群一定有他共同的一個特徵 那我們是不是仔細 或者舉一些實例讓聽眾朋友更加了解 他的相同特徵是什麼呢 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community它本身概念 就是一群人來這邊共學 但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跟一般的社群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 一般的社群比方說我們一起學習畫畫也算一種 是人組成在一體 為了共同的目標就叫做一種社群 就向你剛才講的來學畫畫 大家一起談談孩子們的育兒經 一起讀書會 這都可以算是一個community 可是如果他要變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它有一些特徵 好的 一個特徵就是要有共同的價值觀跟目標 以教師來說 當然是成就孩子 他是一個共同價值觀跟目標 這個目標在12年國教的立場當中 當然是希望孩子們有更高的素養 要去形成一個終身學習者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第二個很重的地方是 我們要聚焦在孩子們的學習 就是他的learning process 在以前的學習社群 我們還沒有把他稱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候 有很多時候可能是在於 我們自己教師的教學技巧的發展 可是現在我們希望老師是著重在學生的學習 因為孩子的學習歷程 他成功與否 才是這個教育成功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才會講說不是教完了 還是要把孩子教會 所以聚焦在學生學習歷程這件事 他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第二個特徵 那第三個的話是 他要能夠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究 教學實務跟現況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老師們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 他們能夠共同的去討論 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 發生了什麼困難 什麼問題 甚至於他有什麼樣的成就 在他的教學歷程中的那些歷程 那跟他的現才的現況 那通常在學校操作的學習社群 其實有很多類型的 我們可以談 都是針對教學現況 這個是很重要的 第四個我們要談的是說 他們會在這個community裡面 他們很重要是願意分享學習的經驗 也就是說他自己本身的教學經驗 像以前我們在做教師進修的時候 通常老師都是被動 他就是坐在那邊 然後聽一些專家學者 來跟你分享一些教學的專業 可是在社群的這個概念 他不是 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貢獻者 他就是每個人都會願意去分享 他自己的經驗 不管是成功的或者是失敗 都是分享 因為在這個社群當中 他們本身有很大的安全感 所以他如果彼此分享的時候 就算是失敗的經驗 可以立志於下一次成功 一個基礎 所以要分享實務 分享實務 分享自己的經驗 然後再來呢 是他必須要有行動性跟試驗性 什麼叫行動性呢 就是說在我們在操作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的時候 就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候 他會鼓勵老師不斷的滾動式修正 也就說這個community 我們集合在一起 針對討論教學中的某一個歷程 那這次討論的結果之後發現 真的可能有改變的契機 或者是你有另外一種方法 他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那老師回去 他就把這個行動性 他會藉由這個學習社群大家討論的結果 帶回他的教室 再進行修整 然後再重新的滾動式的修正 他自己的教學策略 那這樣他對他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這個是很重要 另外一個是 他能夠有持續不斷改變的動力 就像我們剛講 他是一個滾動式修正的歷程 還有一個很重要是 最後一個是 他要檢視他實踐的結果 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說 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他的特徵呢 很重要的是 他不只是有共同目標 聚焦在學生學習 而且他要有歷程 歷程過程當中他還要不斷的回到他的教室去做反思 然後有行動力 然後最後要去教予學生學習的成果 這個是跟一般的社群比較不一樣的 校長這樣說明之後就比較了解 教師專業社群的確是非常的不一樣 校長有提到這個協同合作的部分 關注的目標是在學生的學習 就是我們學生 我們希望他學會什麼 或是他什麼已經學會了 那他不會地方要如何的修正 這樣的一個期待跟之前的期待 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嗎 應該是說 因為我們知道每個老師呢 他其實有不同的學習背景 他自己的學習背景 他有不同的專長 所以在社群的互動當中 你會發現有一些互補 或者是經驗互相交流或碰撞的情況 因為有的有些很專業的老師 他可能他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 他會用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解決 可是在社群中 可能有不同個性的老師啊 不同專長的老師 甚至於發現我們以前在操作的時候 那個跨領域的教師社群 的碰撞出來更多 比如說你學文科的 跟學理科的 他的思考的歷程模式就不一樣 不一樣 所以就會變成可能在你的身上是一個問題 可是在別人的身上 他可以看到可能解決的契機 所以這種社群的模式 他這個協同的狀態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是 這是很有趣 到底是以年級或者是年段 還是同領域還是要跨領域的方式 才能這樣的社群 那一個社群要成功 到底又有哪些關鍵的因素呢 我相信這也是我們聽眾朋友很好奇 然後呢校長有非常好的這些經驗 幫助聽眾朋友一一的來認識了解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 教室成立這樣的社群 希望是由下而上 不再是以前由上而下 那可是學校是也站在一個協助的一個角色 這中間如何拿捏才能夠讓一個社群能夠成功的發展 對 其實社群真的是由下而上會比較好 可是有的時候呢 他在行政的協助跟支持下 他才比較容易有成功的機會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老師在教室 在學校當中 他其實是非常忙碌 那我們剛剛就講到 社群很重要的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他很重要一點是 他必須有時間 那有時間這件事情 就會牽著到行政的安排 因為老師有課 不同的課 所以變成說 你會發現我們基隆有一個學校 他是以社群為導向的學校 他們學校還特別把每個星期四的下午 他把學校的整個行事安排做改變 每個星期四的下午 他都變成都沒有課 變成社群時間 老師就會有時間去做討論 這真的很重要 一班學校都是利用星期三的下午 那還有一些學校 他注重這種社群的支持 他會將同社群的老師 例如說如果是領域性的社群 他會將同社群的老師 沒課的時間排在同一個區段 那就讓這些老師提供他們有時間去做對話 對 所以光是在課堂的安排時間上 這是要花很多的心力來整合 就是學校的行政系統 就要來協助 來支持 他可能形成的社團的方式有哪些呢 社群成立的方式是很多元啊 我們在這麼多年的情況之下 看到有些學校他是讓老師們以興趣為主 形成社團 所以我們也有看到有些他們是用班級經營的 主題是班級經營 那也有些他可能是對藝術課程有興趣的 他就用藝術課程 所以他就會針對老師 他自己有興趣的來做整合 也有一種他就是說 可能他是由上而下 可是那個是不得已 因為一個學校 他本身他在操作課程的時候 一定有一些課程 它是屬於學校整體的課程 例如說像12年國教現在有彈性課程 彈性課程裡面有很多特殊的課程 我們學校就有資訊為主的主題課程 英語融入各領域的領域課程 哪像這樣子的課程 他就是以學校為主體 然後邀請跟這個課程相關的老師 成為一個專業的社群 就是用比較特殊的目的取向 哪有些社群 他也會用專案取向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有些學校他可能會操作品德教育 推動品德教育 他就會在品德教育推動這個計畫專案中 成立一個社群 因為他跟那個課程必須要相連貫 所以他就會有這樣子的需求 就是說他可能是有buttom up 全部都是老師 自己結構出來 對 但是他也有可能是由學校去結構出來 都有都有可能 這種類也很多 對 老師他也可能會跨很多的社群 也可能數學領域有數學老師 這樣的一個行程 會不會老師增加很多的時間心力在這部分 應該是說學習社群的操作 它本身我們先看他是一個概念 就是用老師聚集在一起 為那個目標為了孩子為了教學 然後成立的一個自己專業發展的社群 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年級 他可能在學校規劃之下 和老師規劃之下 他都會有它的重點 應該是不會像有像主持人講 可能我一下子好多 分身乏術 不太可能 到底他的細節和如何操作 讓這社群成功的因素 關鍵又有哪些 我們可以舉些實例 讓更多的聽眾朋友認識和了解 我們在下一節的節目當中 繼續請王校長跟聽眾朋友分享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今天節目當中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基隆市東信國小王佩蘭校長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們如何來營造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那麼什麼是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在前段校長也跟聽眾朋友分享 但是校長也是身負重任 校長要來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怎麼樣推動才能夠達到 教師專業社群他們的成長 而且有效的學習呢 剛剛我們在上一段裡面有談到 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不同的種類 我們可以再整理一下 第一個就說 他可以用不同的領域或者是學年 像我們需要今年操作就是學年的教師專業社群 以學年為主 對 因為以學年為主 他們比較容易有共同的時間 共同的焦點 那這一點也是蠻不錯的方式 還有一種是任務導向 我們剛剛有談到說 有些學校呢 他有申請非常多很有意義的專案 這些專案都會跟課程教學有關 像我們說這樣品德教育啦 然後國際教育的推動啊 哪有很多學校 他也會邀請一些老師 對這個有興趣的形成社群 共同來做推動 另外的是專業發展的主題 就是現在學校 或者是學校的發展特色 例如說有些學校可能是發展美感教育 或者是行動學習 像資訊人物這一塊 或者是最近最夯的資訊科技 科技教育這一塊 他是專業發展的 也可能是會邀請一些夥伴過來 然後大家一起做專業發展社群 這些的社群發展模式都會在 可能都同時在學校會出現 老師自己興趣的 學校專長的 學校的任務專案的 可能是同時進行 像我們學校是有些部分 就是同時進行 進行當中 有哪些方式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社群 他的方式有哪些呢 當然現在我們推備觀議 就是共備觀課議課 這是一種方法 當然他有很多種方法 例如說比較靜態的 就是可能大家就是彼此對案例來做分享 什麼叫案例分享 就是可能一個老師他提了一個 在他教學過程中可能有困難啊 或者是說甚至於他教學過程中 他覺得很成功的一個案例 然後跟大家來分享啊 是他主動提出來 這個可能是比較靜態的 有一些就說像 我們說備觀議 他就是配合的觀摩教學跟回饋 然後怎麼樣去議這門課 然後老師們一起進入班級去看看 然後再跟彼此同儕間彼此分享 這個是我目前推的比較積極的 因為因為真實的進入教室 去看孩子們學習的歷程 那等到他們出來的時候 彼此對話才能聚焦 你看到的是同一群孩子 比較容易對話 以前的虛擬的方式 其實對話起來會你很難想像說 那個情境是怎麼樣 所以備觀議現在很重視的原因也是這樣 就備課觀看議課對不對 老師自己主動 或者是說我特別想要看您的課 可以這樣子嗎 像我們學校備觀議的狀態 就是老師們他們自己去 邀他覺得比較熟悉 或是比較好的朋友 因為這樣壓力會比較小一點 另外還有一種是 比較再深入一點點 像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師 就跟著我們一起這樣做 就是做行動研究 就說像剛剛我們說的 備觀議 他可能就是在那個過程中 他可能是就是不僅看到他的孩子們的狀態 然後大家彼此作討論 可是如果你做探討和行動研究的話 他可能還要再去聚焦 在學生的學習成效分析 就說你可能說你看了好很多節課 那可能你在看課的當時 你發現問題他做討論 可是之後你還是要收集一些學生的學習的成效的東西 可能是他們的問卷啊 或是作品啊 然後針對你想要知道的問題來做一些分析 這樣他才會變成說 過程我了解了 那學生的成效我也了解了 進而在回過來改善我的教學 所以他剛剛講的這些方法 像我剛剛說的備觀議課 然後案例分析 然後教材研發 行動研究 那這些呢都是作社群的時候 可以運用的方法 我們都把他叫做工具箱 就是你可以運用的工具 然後進行你的社群的一些活動 剛講的就是我們剛說 社群的種類 那社群可以怎麼樣的操作 所以有不同的方式 來幫助我們的老師們 建立起他們的專業學習社群 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會不會也遇到一些困難 比方說當初用學年啊 或者我們這種主題的 專業的發展 或者校長提到的行動研究 他有可能成立之後會做些改變 或者是重新拆解組合 就是要去檢討一下 這樣的社群他的功能性在執行的過程中 剛剛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點 就是說他必須要有行政的支持 他才容易成功 就像剛剛講說 我在學期中安排了很多社群的時間 可是在過程中 如果你又一直叨擾他 那他就沒有辦法照他的計畫去做 共通性的討論 所以在行政上 我個人感受到 除了剛剛我們上一堂有講到的 時間之外 那我自己覺得說 給予老師舞台 那個舞台 所謂的舞台不是說強迫他去做分享和發表 任何形式跟別人去談的 這個都可以 我看過有學校 他是要請社群的老師 來做分享發表 有的學校他是做網站 讓社群的老師自由的 可以在網路上分享一些 他們孩子的作品也好啦 或者是他們討論的過程也好 那給予舞台是一種方法 讓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是給予經費 想辦法 很重要 想辦法申請一些案子給與老師們經費 因為有時候喝咖啡來講講話 跟沒有那些東西來講話的感覺 營造好像是聊聊天的氣氛 那對老師們來說也是很重要 給予經費 如果有可能 給予經費 那也是另外一種鼓勵 然後最後一個就是 像我剛剛講 不要過於打擾 對 就說既然已經安排這個時間 那學校就不要過份了去打擾他們 讓他們真的有時間去彼此做互動 有的社群他可能一個月才聚會一次 等一下又安排了其他的課程 或者是其他事物就會有些干擾 他們有足夠的討論的空間也好 時間也好甚至限制經費的支持 甚至可能需要一些設備吧 我要給他們協助嗎 還有一些社群的發展 其實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叫做社群的領導人 我們說領頭羊 所以呢其實擔任校長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說 如果有可能的話 盡量讓自己盡量去發掘這些社群的領頭羊 然後讓他們有機會去發展 社群領頭羊對於那個就是領導者 對於社群的發展其實是蠻重要的 領頭羊是他們自行產生的嗎 還是什麼樣的方式 我覺得很藝術的話題 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個性不一樣 有些有些人的領導特質是很自然就跑出來 在整個學校 有些人他就是很自然有渲染力 你要去發掘 有些有些老師是他本身對課程與教學很有想法 可是他不會主動的 他不會主動的提出 所以我個人覺得 這時候校長和教務主任 就扮演一個很重要角色 他要必須有辦法讓這些人他可以出來 然後幫助你去上學校的社群的氛圍可以建立 有的老師他自己做起來很輕鬆自在 他要再協助或帶領人 或在分享的時候 又增加了他額外的時間 校長要激發他的意願對不對 校長跟行政人員是很重要的 幫助這樣社群夠夠好好的成立 有的時候還可以讓這些老師 領頭羊的老師 他可以有一些小訓練 這樣我們基隆 之前在推那個社群 專業社群發展的時候 就曾經辦過很多社群領導人的研習 讓他們知道說在一個社群當中 其實有一些技巧的 我們常常說事情溝通的時候 你要善於聆聽 然後要懂得發問 不要批評 這個是最基礎 在帶社群的時候 很重要的一個技巧 懂得聆聽 不要批評 到底實際的操作應該如何做呢 在下節目當中 我們請校長舉一些實例 貴校的很多成功的社群 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和了解 我們先休息一會 國際教育心動線 我是謝若男 節目當中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 基隆市東信國小王佩蘭校長 為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如何營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社群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還有校長要提供哪些誘因 來協助我們教師專業的社群 讓這個社群更加的成功 實際的受惠者就是我們的小朋友囉 好那請校長來分享一下 貴校 貴校一定有很多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這些社群裡面如何營造 幫助所有的老師們共同的成長 我知道你們有個非常有名的外籍教師專業社群 對不對 因為我們學校也是英語資源中心基隆市 所以我們負責的是基隆市的英語老師 外籍英語教室的那個 他們社群 讓他們在基隆市的老師可以過去過來共同來做討論 那這一個是跨校社群 就是會有四個學校的 兩所國小 一所高中 他的地點在我們學校 其實他的概念都是很類似 就是說 當我們在型塑一個社群的時候 我們要讓每一個社群的人 他本身呢 他都能夠很安全自在的發展 所以在操作外籍老師社群的時候 更是重要這一點 因為你會發現說 其實外籍老師他們從 他們的母國來的時候 他們的教育哲學其實跟我們不太相同 所以剛開始在談論這些事情的時候 其實我就是剛剛講聆聽提問不批判 我們先聆聽 他們對那個一些教育的想法是什麼 那我舉一個我們操作一本 就是我們有共同討論一本reading comprehension的教學的方案 閱讀理解的方案 是 在這個過程當中 為了要讓外師他們去了解什麼叫 他們自己本身他在腦子裡面所思維的閱讀理解是什麼 我們就邀請這些外師 他們把他們的教學經驗 全部都在其中進行分享 過程當中我們就是運用剛說的 仔細的聆聽 當然我們有自己我們對閱讀理解 那個概念的一個想法 那個過程中 我們不輕易打斷他 也不輕易批判他 但是我們在過程中 我們覺得有點疑問的 有點不同意的 或者是有點覺得 想反駁的 我們都要全部把它改成用問句的形式 來請教他 說他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他這樣設計之後 他看到小孩子有什麼樣的成果 或者是他那個高成就的孩子 他的表現跟低成就的孩子 表現是相同的嗎 外師課程都會有這種低成就的孩子沒辦法catch up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說 他們接受在這麼這麼多人的情況之下 要去談自己的課程的優點或者是缺點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說 我們在做社群發展的時候 不只是過程 我剛剛講說還有學生的成果 所以我們也鼓勵外師社群 要把他們的成果展現 去對應他所設計的課程中 對孩子的呈現 是不是像他的預期的想法 這可能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 對 我們在操作外師社群的時候 他其實是一個月一次 到我們學校 一個cycle就是一年 這個是外師啦 其實在我們學校 我們是學年學科社群 那我們也發現 我們剛剛就談我們剛剛說 怎麼去操作經驗啊 剛剛就講說給予時間很重要 然後給予預期的心理很重要 然後給予知道未來的目標也很重要 就是說在我們學校的話 我們是用教師進修的時間 我們一個月都有一次 是社群對話時間 那這個我們因為學校是前導學校 就是12年國教前導學校 所以我們是用前導學校要去設計課程的概念 去發展讓老師們去針對他們的課程 去發展課程 所以他是有一點up and 就是top down他在buttom up兩個合在一起 所以兩個的優點都融入了 他給一個很大的方向是12年國教的跨領域課程 跟素養導向的課程 可是老師要怎麼去操作 就全部授權給老師 這樣就記得學校給的目標在哪裡 很多的支持 然後老師又是自主性的來發揮 剛才您提到外籍老師 限於外籍師 比方說我是英文科的老師 那我也可以參與其中嗎 也可以 自主的自由的嗎 英文科老師的話 我們學校的英文老師 當初我們成立這個社群的時候 只有針對外籍教師 所以有學年的有學科的 也有這種任務導向的 有專業發展還有行動研究的 還有貴校非常具有特色的外籍老師的這樣的 學習社群 所以校長整體來看 一個學校要發展 鼓勵老師讓這個學習社群成功 那貴校有很多很多的不同的學習社群 這樣一個發展成功的關鍵 是不是也提供給其他學校做為參考 我相信很多學校都希望我們的學校社群 專業社群能夠發展的非常好 可是總會看到有的蓬勃發展 可是有的可能觀望者比較多 所以怎麼樣能夠激發老師的熱情 讓這個學習社群真正的能夠發揮他的功效 其實老師都是很棒的 基本上我個人覺得說 因為我們的孩子 是不停的在變 所以我常常跟老師們分享 就是說 一定要創造 要創造需求 需求 創造創造老師做這件事的需求 因為我們的孩子現在所學的東西 跟我們小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然後我們的孩子未來要面對的世界 我們想像不到 那我們常常跟老師們分享就說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跟著孩子一樣 是一直在學習的話 有的時候 我們沒有辦法去教未來的學生 是 對 那因為這樣子的話 老師就會開始覺得 他有需求 因為learning community 他的 community的目的就for learning 我們既然要讓我們的孩子是終身學習者 我們老師也要習慣是終身學習者 所以創造需求這件事情 是校長很重要的功能 像我自己 我覺得不用去跟老師說 你要怎麼操作那些東西 能夠當老師是很會做這些事情 可是你要讓他覺得 他是有需求的 這個是我覺得校長第一個可能要 或者是你是社群領導者 第一個很重要 所以我記得我有跟我們老師談到說 像科技現在雖然很夯 可是他也不得不夯 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從小長大 他的世界就是這樣子 跟我們真的是10年就是一個Gap 差很多 你沒有辦法去理解科技怎麼做的時候 你沒有辦法理解孩子怎麼想 怎麼思考 你完全不知道 對 所以像這樣的東西 我們就不斷給老師的話 老師就會有想變的需求 或是必須變的需求 那這個時候 你推社群會比較容易 因為他必須他要去改變 然後第二個是 是要for學生的學習而改變 所以像我們下個學期 我們要推的社群大主題 我們那個就是學習策略 因為我們為了要讓孩子當終身學習者 當然我們要必須知道 我們是怎麼學會的 孩子是怎麼學會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是第一個 要創造需求 第二個很重要是必須不管是社群領導者和校長 他必須有一點點研究取向 什麼意思 我個人覺得 跟老師或跟社區的夥伴對話的時候 有的時候聚焦成果 聚焦現象來談 很容易有對話的機會 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看到一個小朋友 他的作品 像跟我們這群老師在談 像造句 英文造句 我們發覺每個小朋友造句寫得很像的時候 你第一個反而奇怪 他們怎麼都寫得都有點像 老師就跟你說 他用怎樣的那個句型 是怎麼樣 那我們就問他說 如果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們有多樣化 那當你這個時候 你就會發現 你是拿小朋友的作品 來談這件事 因為你是談現象 他就是一個現象 你要看到這個現象要有sense 所以你的召集人跟校長都要有一點點研究的sense 當你看到這個東西 你會想到這樣話就變成說老師的引導 就是太強了 所以他的小朋友模擬東西都很像 侷限在這個框架 那這個就可以討論 那必須有研究取向才看得懂 找到問題在哪裡 所以這一點 我倒是覺得其實是 可以去往這邊發展 因為這樣的話 你才知道說 到你那個聚焦對話 他就會Focus在學習跟教學 然後另外一個我個人覺得是 校長和當然是你如果說你是老師是沒問題 校長跟主任 我們常在鼓勵 我們校長是要熟悉的教師 那首席教師的意思就是說 校長隨時隨地都可以下去教學 當然校長的角色不是為要教學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能夠教學 是因為我們要必須能夠跟老師有共同的語言 共同的語言這件事 我覺得很重要 就是說 假設你有去教學的經驗的時候 當你就跟他老師在談東西的時候 他是對等的 因為你會知道小孩在什麼地方 他會有問題 然後什麼地方他會會有疑問 老師就會比較容易有共同語言對話 這一點我就蠻重要的 還有一個是 我們常講說 因為我自己學美學的 所以校長他邀藝術家的那個感官 就說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跟老師對話的時候 他突然不想講話 然後你就會知道有什麼事情 你的感官要很敏銳 尤其在經營社群的時候 要閱讀空氣 一點都沒錯 最後一個是要懂得授權分權賦權 就是賦權跟分權 他很就能夠助於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 可是timing是很重要 什麼意思就是說 什麼時候要賦權 因為如果一個老師他們能力 還沒有成熟的時候 你賦權會造成他的壓力 這也是滿有趣的 我想校長的觀察真的非常的敏銳 提供給我們觀眾朋友非常有效的一個建議 包含有我們研究的取向 如何的賦權授權還有分權 那是否彼此有共同的語言 要閱讀空氣 要有藝術家的感官等等 我相信這些種種都是來幫助我們 一所學校不管是校長行政人員 還有我們要經營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的時候 我們該注意的地方 那也希望這樣的一個專訪 能夠幫助我們收音機旁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們 校長跟行政人員還有我們的家長們更加 的認識12年國教的推動之下 我們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他是非常的重要 也期待所有的老師共同一塊來努力 謝謝校長 今天在節目中的分享 也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 按時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類型 音訊 製作年份 2018 關鍵字 / 詞 核心素養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 檢舉原因: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mpd 播放路徑1 m3u8 播放路徑2 會員專屬功能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 登入愛學網簡單快速,愛學網提供豐富教學影片資源,會員登入後有課程地圖、虛擬教室、收藏教學影片、下載教學影片、下載教學手冊...等,提供老師及學生更多更完整的教學功能。
影片標題「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30集「校長如何營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影片說明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影片下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12年國教呢它的課程發展很重要的一個成功關鍵 就是有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運作 這樣的一個專業社群到底應該如何運作 身為校長和學校的行政人員 怎麼樣來協助老師們成立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今天節目當中主訪談這個單元 我們邀請到的是基隆市東信國小的王佩蘭校長 要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怎麼樣建立起共同的語言 怎麼樣有藝術家的觀感 怎麼樣來賦權授權分權 怎麼樣進行有研究取向 這種聚焦的學習策略 來幫助所有的老師們 進行專業的社群營造呢 好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 由我跟登偉來為聽眾朋友特別蒐集資料整理的 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機構 來協助我們收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大家好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提到數學這個科目 不知道登偉會不會像我一樣很害怕 我很害怕 我以前考試的時候我真的很害怕數學這一科 這一科可能是很多人心中的夢靨 需要有強大的邏輯能力跟計算過程 我們才能夠完整的回答一個數學的題目 在我們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 我們就來看看 其實不只是我們兩個害怕 台灣的學生也害怕 包含法國美國甚至是加拿大的教育當局 都很頭痛 想要修改數學教學的課綱 期待能夠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我們先來看看在法國 法國的小學生他們的數學目前素質普遍低落 到底要如何提供藥方解決這個難題呢 法國不僅是小學生數學能力在國際排名當中是墊底的 而且學生普遍對於自己學習的自信心不足 再加上法國的小學老師 他平均接受數學能力的培訓時間只有18個小時而已 所以這三大主因就導致 法國小學生他們的數學素質能力普遍都比較低落 也因此法國教育部長就委託 曾經獲得過國際數學獎的議員和數學總督學 來真的要找出一個方法來對症下藥 這個要先從我們老師培訓時數不足開始救起 現在法國初等數學教育最缺乏的 興趣就是學生不想學 那老師也不喜歡教 這就是一個最慘的狀況 學生的部分在於他們把數學純粹當作考試的工具 許多老師只有一些文史的背景 數學就不太是他們的專長 法國教育部就認為應該要把老師的培訓的 數學時數乘上5倍 這麼多 也就是有差不多90個小時 才能夠彌補現行制度的缺失 這到底是不是良藥呢 其實法國對數學教育的改革 都認為應該效法新加坡的教學模式 用科學化的方式逐步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 有效嗎 針對數學教育改革 法國教育部他們就認為新加坡的教學模式 不僅非常科學而且也很實際喔 在新加坡他們怎樣子教數學 第一個是要激起孩童們學習這個數學的興趣 教學分成三大步驟 第一個是數學概念的具象化 具體化之後 再來要靠自己的概念把它應用到題目上頭 大概可能就是台灣學生最害怕的應用題 題目落落長 要找出什麼樣的關鍵字 透過觀念把它應用到題目是非常重要的 最後一步啊就是要把自己所學的概念 還有演算的步驟用自己的話表達出來 也就是說你已經有一定能力可以去教導那些 還不熟悉這個應用題目的學生 把自己所學的用表達方式做理解溝通 法國的數學家就評論說 這樣子教學在新加坡的效果非常的卓越 但是只有在老師帶動能力的足夠情況下 在法國才會能夠有效發揮 總而言之還是回到說老師的培訓時數 還有老師的數學背景是不是夠 才能夠應用新加坡教學模式提升法國孩童他們的數學能力 好我們接下來看看這是加拿大 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要怎麼來修改數學課綱呢 有沒有什麼實際的補救辦法呢 我想聽眾朋友在考聯考指考或是學測等等不管任何的大大小小數學考試 我們都規定說 不能把計算機帶進考場 可是在加拿大亞伯達省他們竟然可以把計算機直接拿進去 大啦啦就開始計算他的那個數學 所以啊大部分的調查就發現說 2015年的亞伯達省就有2500名15歲的學生 參加PISA的測驗 可是數學成績卻是十年來最低 而且還在持續下滑當中 也因此要開始針對這個考試進行改變 現在數學大考只有選擇題的題目 也因此那麼亞伯達省課綱就會開始要恢復應用題的項目 那麼學生必需要寫出計算過程 當答案錯的時候 他們才能夠回去看他們計算過程的邏輯哪裡有錯 那麼還有希望學生就是不要過度依賴計算機 因為他們現在學生平均的心算能力 其實也是非常低落 是因為他們可以把這計算機帶到考場裡面去考試 所以就依賴計算機成性了 所以這也面臨到科技跟我們實際的傳統的能力 都相結合 心算能力 有計算機的輔助他們就不用心算能力了 對所以基礎還是要扎根的 接下來我們來看到這是美國各州來修訂共同核心標準 先前一度面臨危機共同核心標準 現在修正過後呈現什麼樣的風貌呢 新版的共同核心標準著重在 越高年級的教材複雜性 確保學生依照年級的不同來接觸到難度逐漸遞升的閱讀內容 那閱讀內容就本質上而言 大多數州的英文還有語言藝術新版標準 都保留州中核心中的核心 不過數學方面卻發現有五個州 缺乏能夠讓學生成功破解數學魔咒的要素 也非常受到那麼當地的數學專家的抨擊 那麼這一個抨擊就表示說內容太多 而且是難以理解的舊版標準 他強調沒有數學的建構 缺少統計等等這些主題 讓不少的老師對於新式的測驗都感到非常的憂心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國際數學跟科學趨勢的研究報告當中 針對全球2019年數學教育的我們注意的細節嗎 這叫做TIMSS的數學跟科學趨勢研究 是以四年為一個研究週期的機構 針對數學還有科學的教育來進行評估成就 2019年也就是明年的評估架構 是24年來不斷更新改進的數學還有科學評估成果來做為依據 那架構啊以內容還有認知這兩個方向作為主軸 內容方面其實是需要對主題內容進行評估 那認知方面需要評估學生在參與內容作業的時候 他們的思考過程 那這個組織到底是希望透過什麼樣的研究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 提升數學跟科學學習的效果呢 這次的研究啊 主要方向其實非常廣泛 包括有幾何代數統計等等這些學數學方面領域還有 還有生化地科等科學內容的研究 透過線上資料的監測器還有線上的評分系統喔 來提升管理還有開發的效益 那除此之外 其實有鑑於開發中國家的文盲 還有算數程度比較低落 於是他們就成立了掃盲跟算數評估這個系統 希望能藉由數據來設計適合他們的課程 還有評量方式 來廣泛的幫助各國評估自己學生他們教育水準 甚至提高學生的閱讀 還有數學學習成果 我們看到世界各國 都非常重視這個數學新課綱的素養教材設計跟評量 非常感謝聽眾的收聽 請聽教育瞭望 聽眾朋友晚安 我是謝若男 歡迎在週一的晚上6點05分按時來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12年國教的課程發展 它成功的關鍵之一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建立和運作 校長們要如何來營造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這個議題我們今天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到的是 基隆市東信國小的王佩蘭校長 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你好 校長我們剛剛提到了 很重要的一個成功關鍵就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那到底什麼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我們藉這機會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呢 剛剛所說的12年國教很重要的是 老師的社群發展 這是非常重要 因為教學最重要就是老師 老師在學校當中 他其實是最需要做互動改變的一群 因為他們改變孩子才能改變 所以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其實就是teaching professional learning community professional這件事是很重要的 專業 因此在專業學習社群這件事 對學校來說推動教育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什麼叫做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PLC 他就是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是 學校中有一群有共同的理念目標願景這三個部分是非常重要 那在針對於提升我們教學的成效 所組成的教師學習跟成長團體 這個地方很重視共同的信念目標跟願景 也就是在12年國教的時候 我們希望孩子是終身學習者 老師當然要有這樣共同的目標 學校當中這一群老師他形成一個共學的團體 這就是我們說的 有所謂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那這樣的學習社群一定有他共同的一個特徵 那我們是不是仔細 或者舉一些實例讓聽眾朋友更加了解 他的相同特徵是什麼呢 這個非常重要 因為community它本身概念 就是一群人來這邊共學 但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跟一般的社群有什麼不一樣的特點 一般的社群比方說我們一起學習畫畫也算一種 是人組成在一體 為了共同的目標就叫做一種社群 就向你剛才講的來學畫畫 大家一起談談孩子們的育兒經 一起讀書會 這都可以算是一個community 可是如果他要變成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它有一些特徵 好的 一個特徵就是要有共同的價值觀跟目標 以教師來說 當然是成就孩子 他是一個共同價值觀跟目標 這個目標在12年國教的立場當中 當然是希望孩子們有更高的素養 要去形成一個終身學習者 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第二個很重的地方是 我們要聚焦在孩子們的學習 就是他的learning process 在以前的學習社群 我們還沒有把他稱為教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候 有很多時候可能是在於 我們自己教師的教學技巧的發展 可是現在我們希望老師是著重在學生的學習 因為孩子的學習歷程 他成功與否 才是這個教育成功最重要的部分 我們才會講說不是教完了 還是要把孩子教會 所以聚焦在學生學習歷程這件事 他是教師專業學習社群一個很重要的特徵 第二個特徵 那第三個的話是 他要能夠大家聚在一起共同探究 教學實務跟現況 這個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老師們他們聚在一起的時候 他們能夠共同的去討論 他們在教學的過程中 發生了什麼困難 什麼問題 甚至於他有什麼樣的成就 在他的教學歷程中的那些歷程 那跟他的現才的現況 那通常在學校操作的學習社群 其實有很多類型的 我們可以談 都是針對教學現況 這個是很重要的 第四個我們要談的是說 他們會在這個community裡面 他們很重要是願意分享學習的經驗 也就是說他自己本身的教學經驗 像以前我們在做教師進修的時候 通常老師都是被動 他就是坐在那邊 然後聽一些專家學者 來跟你分享一些教學的專業 可是在社群的這個概念 他不是 他希望每個人都是貢獻者 他就是每個人都會願意去分享 他自己的經驗 不管是成功的或者是失敗 都是分享 因為在這個社群當中 他們本身有很大的安全感 所以他如果彼此分享的時候 就算是失敗的經驗 可以立志於下一次成功 一個基礎 所以要分享實務 分享實務 分享自己的經驗 然後再來呢 是他必須要有行動性跟試驗性 什麼叫行動性呢 就是說在我們在操作教師專業發展社群的時候 就叫專業學習社群的時候 他會鼓勵老師不斷的滾動式修正 也就說這個community 我們集合在一起 針對討論教學中的某一個歷程 那這次討論的結果之後發現 真的可能有改變的契機 或者是你有另外一種方法 他可能會有更好的結果 那老師回去 他就把這個行動性 他會藉由這個學習社群大家討論的結果 帶回他的教室 再進行修整 然後再重新的滾動式的修正 他自己的教學策略 那這樣他對他的教學才會有真正的進步 這個是很重要 另外一個是 他能夠有持續不斷改變的動力 就像我們剛講 他是一個滾動式修正的歷程 還有一個很重要是 最後一個是 他要檢視他實踐的結果 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說 教師專業發展社群他的特徵呢 很重要的是 他不只是有共同目標 聚焦在學生學習 而且他要有歷程 歷程過程當中他還要不斷的回到他的教室去做反思 然後有行動力 然後最後要去教予學生學習的成果 這個是跟一般的社群比較不一樣的 校長這樣說明之後就比較了解 教師專業社群的確是非常的不一樣 校長有提到這個協同合作的部分 關注的目標是在學生的學習 就是我們學生 我們希望他學會什麼 或是他什麼已經學會了 那他不會地方要如何的修正 這樣的一個期待跟之前的期待 有些不一樣的地方嗎 應該是說 因為我們知道每個老師呢 他其實有不同的學習背景 他自己的學習背景 他有不同的專長 所以在社群的互動當中 你會發現有一些互補 或者是經驗互相交流或碰撞的情況 因為有的有些很專業的老師 他可能他在遇到這樣的問題的時候 他會用他自己的思維模式去解決 可是在社群中 可能有不同個性的老師啊 不同專長的老師 甚至於發現我們以前在操作的時候 那個跨領域的教師社群 的碰撞出來更多 比如說你學文科的 跟學理科的 他的思考的歷程模式就不一樣 不一樣 所以就會變成可能在你的身上是一個問題 可是在別人的身上 他可以看到可能解決的契機 所以這種社群的模式 他這個協同的狀態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是 這是很有趣 到底是以年級或者是年段 還是同領域還是要跨領域的方式 才能這樣的社群 那一個社群要成功 到底又有哪些關鍵的因素呢 我相信這也是我們聽眾朋友很好奇 然後呢校長有非常好的這些經驗 幫助聽眾朋友一一的來認識了解 我們可以舉個例子 一般來說 教室成立這樣的社群 希望是由下而上 不再是以前由上而下 那可是學校是也站在一個協助的一個角色 這中間如何拿捏才能夠讓一個社群能夠成功的發展 對 其實社群真的是由下而上會比較好 可是有的時候呢 他在行政的協助跟支持下 他才比較容易有成功的機會 因為我們知道一個老師在教室 在學校當中 他其實是非常忙碌 那我們剛剛就講到 社群很重要的是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人跟人之間的互動 他很重要一點是 他必須有時間 那有時間這件事情 就會牽著到行政的安排 因為老師有課 不同的課 所以變成說 你會發現我們基隆有一個學校 他是以社群為導向的學校 他們學校還特別把每個星期四的下午 他把學校的整個行事安排做改變 每個星期四的下午 他都變成都沒有課 變成社群時間 老師就會有時間去做討論 這真的很重要 一班學校都是利用星期三的下午 那還有一些學校 他注重這種社群的支持 他會將同社群的老師 例如說如果是領域性的社群 他會將同社群的老師 沒課的時間排在同一個區段 那就讓這些老師提供他們有時間去做對話 對 所以光是在課堂的安排時間上 這是要花很多的心力來整合 就是學校的行政系統 就要來協助 來支持 他可能形成的社團的方式有哪些呢 社群成立的方式是很多元啊 我們在這麼多年的情況之下 看到有些學校他是讓老師們以興趣為主 形成社團 所以我們也有看到有些他們是用班級經營的 主題是班級經營 那也有些他可能是對藝術課程有興趣的 他就用藝術課程 所以他就會針對老師 他自己有興趣的來做整合 也有一種他就是說 可能他是由上而下 可是那個是不得已 因為一個學校 他本身他在操作課程的時候 一定有一些課程 它是屬於學校整體的課程 例如說像12年國教現在有彈性課程 彈性課程裡面有很多特殊的課程 我們學校就有資訊為主的主題課程 英語融入各領域的領域課程 哪像這樣子的課程 他就是以學校為主體 然後邀請跟這個課程相關的老師 成為一個專業的社群 就是用比較特殊的目的取向 哪有些社群 他也會用專案取向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有些學校他可能會操作品德教育 推動品德教育 他就會在品德教育推動這個計畫專案中 成立一個社群 因為他跟那個課程必須要相連貫 所以他就會有這樣子的需求 就是說他可能是有buttom up 全部都是老師 自己結構出來 對 但是他也有可能是由學校去結構出來 都有都有可能 這種類也很多 對 老師他也可能會跨很多的社群 也可能數學領域有數學老師 這樣的一個行程 會不會老師增加很多的時間心力在這部分 應該是說學習社群的操作 它本身我們先看他是一個概念 就是用老師聚集在一起 為那個目標為了孩子為了教學 然後成立的一個自己專業發展的社群 每一個學期每一個年級 他可能在學校規劃之下 和老師規劃之下 他都會有它的重點 應該是不會像有像主持人講 可能我一下子好多 分身乏術 不太可能 到底他的細節和如何操作 讓這社群成功的因素 關鍵又有哪些 我們可以舉些實例 讓更多的聽眾朋友認識和了解 我們在下一節的節目當中 繼續請王校長跟聽眾朋友分享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今天節目當中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基隆市東信國小王佩蘭校長 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們如何來營造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那麼什麼是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在前段校長也跟聽眾朋友分享 但是校長也是身負重任 校長要來推動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怎麼樣推動才能夠達到 教師專業社群他們的成長 而且有效的學習呢 剛剛我們在上一段裡面有談到 說教師專業學習社群有不同的種類 我們可以再整理一下 第一個就說 他可以用不同的領域或者是學年 像我們需要今年操作就是學年的教師專業社群 以學年為主 對 因為以學年為主 他們比較容易有共同的時間 共同的焦點 那這一點也是蠻不錯的方式 還有一種是任務導向 我們剛剛有談到說 有些學校呢 他有申請非常多很有意義的專案 這些專案都會跟課程教學有關 像我們說這樣品德教育啦 然後國際教育的推動啊 哪有很多學校 他也會邀請一些老師 對這個有興趣的形成社群 共同來做推動 另外的是專業發展的主題 就是現在學校 或者是學校的發展特色 例如說有些學校可能是發展美感教育 或者是行動學習 像資訊人物這一塊 或者是最近最夯的資訊科技 科技教育這一塊 他是專業發展的 也可能是會邀請一些夥伴過來 然後大家一起做專業發展社群 這些的社群發展模式都會在 可能都同時在學校會出現 老師自己興趣的 學校專長的 學校的任務專案的 可能是同時進行 像我們學校是有些部分 就是同時進行 進行當中 有哪些方式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社群 他的方式有哪些呢 當然現在我們推備觀議 就是共備觀課議課 這是一種方法 當然他有很多種方法 例如說比較靜態的 就是可能大家就是彼此對案例來做分享 什麼叫案例分享 就是可能一個老師他提了一個 在他教學過程中可能有困難啊 或者是說甚至於他教學過程中 他覺得很成功的一個案例 然後跟大家來分享啊 是他主動提出來 這個可能是比較靜態的 有一些就說像 我們說備觀議 他就是配合的觀摩教學跟回饋 然後怎麼樣去議這門課 然後老師們一起進入班級去看看 然後再跟彼此同儕間彼此分享 這個是我目前推的比較積極的 因為因為真實的進入教室 去看孩子們學習的歷程 那等到他們出來的時候 彼此對話才能聚焦 你看到的是同一群孩子 比較容易對話 以前的虛擬的方式 其實對話起來會你很難想像說 那個情境是怎麼樣 所以備觀議現在很重視的原因也是這樣 就備課觀看議課對不對 老師自己主動 或者是說我特別想要看您的課 可以這樣子嗎 像我們學校備觀議的狀態 就是老師們他們自己去 邀他覺得比較熟悉 或是比較好的朋友 因為這樣壓力會比較小一點 另外還有一種是 比較再深入一點點 像我們學校有很多老師 就跟著我們一起這樣做 就是做行動研究 就說像剛剛我們說的 備觀議 他可能就是在那個過程中 他可能是就是不僅看到他的孩子們的狀態 然後大家彼此作討論 可是如果你做探討和行動研究的話 他可能還要再去聚焦 在學生的學習成效分析 就說你可能說你看了好很多節課 那可能你在看課的當時 你發現問題他做討論 可是之後你還是要收集一些學生的學習的成效的東西 可能是他們的問卷啊 或是作品啊 然後針對你想要知道的問題來做一些分析 這樣他才會變成說 過程我了解了 那學生的成效我也了解了 進而在回過來改善我的教學 所以他剛剛講的這些方法 像我剛剛說的備觀議課 然後案例分析 然後教材研發 行動研究 那這些呢都是作社群的時候 可以運用的方法 我們都把他叫做工具箱 就是你可以運用的工具 然後進行你的社群的一些活動 剛講的就是我們剛說 社群的種類 那社群可以怎麼樣的操作 所以有不同的方式 來幫助我們的老師們 建立起他們的專業學習社群 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會不會也遇到一些困難 比方說當初用學年啊 或者我們這種主題的 專業的發展 或者校長提到的行動研究 他有可能成立之後會做些改變 或者是重新拆解組合 就是要去檢討一下 這樣的社群他的功能性在執行的過程中 剛剛講了一個很重要的點 就是說他必須要有行政的支持 他才容易成功 就像剛剛講說 我在學期中安排了很多社群的時間 可是在過程中 如果你又一直叨擾他 那他就沒有辦法照他的計畫去做 共通性的討論 所以在行政上 我個人感受到 除了剛剛我們上一堂有講到的 時間之外 那我自己覺得說 給予老師舞台 那個舞台 所謂的舞台不是說強迫他去做分享和發表 任何形式跟別人去談的 這個都可以 我看過有學校 他是要請社群的老師 來做分享發表 有的學校他是做網站 讓社群的老師自由的 可以在網路上分享一些 他們孩子的作品也好啦 或者是他們討論的過程也好 那給予舞台是一種方法 讓我自己的親身體驗是給予經費 想辦法 很重要 想辦法申請一些案子給與老師們經費 因為有時候喝咖啡來講講話 跟沒有那些東西來講話的感覺 營造好像是聊聊天的氣氛 那對老師們來說也是很重要 給予經費 如果有可能 給予經費 那也是另外一種鼓勵 然後最後一個就是 像我剛剛講 不要過於打擾 對 就說既然已經安排這個時間 那學校就不要過份了去打擾他們 讓他們真的有時間去彼此做互動 有的社群他可能一個月才聚會一次 等一下又安排了其他的課程 或者是其他事物就會有些干擾 他們有足夠的討論的空間也好 時間也好甚至限制經費的支持 甚至可能需要一些設備吧 我要給他們協助嗎 還有一些社群的發展 其實他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叫做社群的領導人 我們說領頭羊 所以呢其實擔任校長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說 如果有可能的話 盡量讓自己盡量去發掘這些社群的領頭羊 然後讓他們有機會去發展 社群領頭羊對於那個就是領導者 對於社群的發展其實是蠻重要的 領頭羊是他們自行產生的嗎 還是什麼樣的方式 我覺得很藝術的話題 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個性不一樣 有些有些人的領導特質是很自然就跑出來 在整個學校 有些人他就是很自然有渲染力 你要去發掘 有些有些老師是他本身對課程與教學很有想法 可是他不會主動的 他不會主動的提出 所以我個人覺得 這時候校長和教務主任 就扮演一個很重要角色 他要必須有辦法讓這些人他可以出來 然後幫助你去上學校的社群的氛圍可以建立 有的老師他自己做起來很輕鬆自在 他要再協助或帶領人 或在分享的時候 又增加了他額外的時間 校長要激發他的意願對不對 校長跟行政人員是很重要的 幫助這樣社群夠夠好好的成立 有的時候還可以讓這些老師 領頭羊的老師 他可以有一些小訓練 這樣我們基隆 之前在推那個社群 專業社群發展的時候 就曾經辦過很多社群領導人的研習 讓他們知道說在一個社群當中 其實有一些技巧的 我們常常說事情溝通的時候 你要善於聆聽 然後要懂得發問 不要批評 這個是最基礎 在帶社群的時候 很重要的一個技巧 懂得聆聽 不要批評 到底實際的操作應該如何做呢 在下節目當中 我們請校長舉一些實例 貴校的很多成功的社群 幫助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和了解 我們先休息一會 國際教育心動線 我是謝若男 節目當中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 基隆市東信國小王佩蘭校長 為聽眾朋友分享 校長如何營造教師專業學習社群 社群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還有校長要提供哪些誘因 來協助我們教師專業的社群 讓這個社群更加的成功 實際的受惠者就是我們的小朋友囉 好那請校長來分享一下 貴校 貴校一定有很多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 這些社群裡面如何營造 幫助所有的老師們共同的成長 我知道你們有個非常有名的外籍教師專業社群 對不對 因為我們學校也是英語資源中心基隆市 所以我們負責的是基隆市的英語老師 外籍英語教室的那個 他們社群 讓他們在基隆市的老師可以過去過來共同來做討論 那這一個是跨校社群 就是會有四個學校的 兩所國小 一所高中 他的地點在我們學校 其實他的概念都是很類似 就是說 當我們在型塑一個社群的時候 我們要讓每一個社群的人 他本身呢 他都能夠很安全自在的發展 所以在操作外籍老師社群的時候 更是重要這一點 因為你會發現說 其實外籍老師他們從 他們的母國來的時候 他們的教育哲學其實跟我們不太相同 所以剛開始在談論這些事情的時候 其實我就是剛剛講聆聽提問不批判 我們先聆聽 他們對那個一些教育的想法是什麼 那我舉一個我們操作一本 就是我們有共同討論一本reading comprehension的教學的方案 閱讀理解的方案 是 在這個過程當中 為了要讓外師他們去了解什麼叫 他們自己本身他在腦子裡面所思維的閱讀理解是什麼 我們就邀請這些外師 他們把他們的教學經驗 全部都在其中進行分享 過程當中我們就是運用剛說的 仔細的聆聽 當然我們有自己我們對閱讀理解 那個概念的一個想法 那個過程中 我們不輕易打斷他 也不輕易批判他 但是我們在過程中 我們覺得有點疑問的 有點不同意的 或者是有點覺得 想反駁的 我們都要全部把它改成用問句的形式 來請教他 說他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他這樣設計之後 他看到小孩子有什麼樣的成果 或者是他那個高成就的孩子 他的表現跟低成就的孩子 表現是相同的嗎 外師課程都會有這種低成就的孩子沒辦法catch up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 他們就會比較容易接受說 他們接受在這麼這麼多人的情況之下 要去談自己的課程的優點或者是缺點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說 我們在做社群發展的時候 不只是過程 我剛剛講說還有學生的成果 所以我們也鼓勵外師社群 要把他們的成果展現 去對應他所設計的課程中 對孩子的呈現 是不是像他的預期的想法 這可能是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 對 我們在操作外師社群的時候 他其實是一個月一次 到我們學校 一個cycle就是一年 這個是外師啦 其實在我們學校 我們是學年學科社群 那我們也發現 我們剛剛就談我們剛剛說 怎麼去操作經驗啊 剛剛就講說給予時間很重要 然後給予預期的心理很重要 然後給予知道未來的目標也很重要 就是說在我們學校的話 我們是用教師進修的時間 我們一個月都有一次 是社群對話時間 那這個我們因為學校是前導學校 就是12年國教前導學校 所以我們是用前導學校要去設計課程的概念 去發展讓老師們去針對他們的課程 去發展課程 所以他是有一點up and 就是top down他在buttom up兩個合在一起 所以兩個的優點都融入了 他給一個很大的方向是12年國教的跨領域課程 跟素養導向的課程 可是老師要怎麼去操作 就全部授權給老師 這樣就記得學校給的目標在哪裡 很多的支持 然後老師又是自主性的來發揮 剛才您提到外籍老師 限於外籍師 比方說我是英文科的老師 那我也可以參與其中嗎 也可以 自主的自由的嗎 英文科老師的話 我們學校的英文老師 當初我們成立這個社群的時候 只有針對外籍教師 所以有學年的有學科的 也有這種任務導向的 有專業發展還有行動研究的 還有貴校非常具有特色的外籍老師的這樣的 學習社群 所以校長整體來看 一個學校要發展 鼓勵老師讓這個學習社群成功 那貴校有很多很多的不同的學習社群 這樣一個發展成功的關鍵 是不是也提供給其他學校做為參考 我相信很多學校都希望我們的學校社群 專業社群能夠發展的非常好 可是總會看到有的蓬勃發展 可是有的可能觀望者比較多 所以怎麼樣能夠激發老師的熱情 讓這個學習社群真正的能夠發揮他的功效 其實老師都是很棒的 基本上我個人覺得說 因為我們的孩子 是不停的在變 所以我常常跟老師們分享 就是說 一定要創造 要創造需求 需求 創造創造老師做這件事的需求 因為我們的孩子現在所學的東西 跟我們小時候是完全不一樣 然後我們的孩子未來要面對的世界 我們想像不到 那我們常常跟老師們分享就說 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跟著孩子一樣 是一直在學習的話 有的時候 我們沒有辦法去教未來的學生 是 對 那因為這樣子的話 老師就會開始覺得 他有需求 因為learning community 他的 community的目的就for learning 我們既然要讓我們的孩子是終身學習者 我們老師也要習慣是終身學習者 所以創造需求這件事情 是校長很重要的功能 像我自己 我覺得不用去跟老師說 你要怎麼操作那些東西 能夠當老師是很會做這些事情 可是你要讓他覺得 他是有需求的 這個是我覺得校長第一個可能要 或者是你是社群領導者 第一個很重要 所以我記得我有跟我們老師談到說 像科技現在雖然很夯 可是他也不得不夯 為什麼呢 因為孩子從小長大 他的世界就是這樣子 跟我們真的是10年就是一個Gap 差很多 你沒有辦法去理解科技怎麼做的時候 你沒有辦法理解孩子怎麼想 怎麼思考 你完全不知道 對 所以像這樣的東西 我們就不斷給老師的話 老師就會有想變的需求 或是必須變的需求 那這個時候 你推社群會比較容易 因為他必須他要去改變 然後第二個是 是要for學生的學習而改變 所以像我們下個學期 我們要推的社群大主題 我們那個就是學習策略 因為我們為了要讓孩子當終身學習者 當然我們要必須知道 我們是怎麼學會的 孩子是怎麼學會 所以我個人覺得這是第一個 要創造需求 第二個很重要是必須不管是社群領導者和校長 他必須有一點點研究取向 什麼意思 我個人覺得 跟老師或跟社區的夥伴對話的時候 有的時候聚焦成果 聚焦現象來談 很容易有對話的機會 什麼意思呢 當我們看到一個小朋友 他的作品 像跟我們這群老師在談 像造句 英文造句 我們發覺每個小朋友造句寫得很像的時候 你第一個反而奇怪 他們怎麼都寫得都有點像 老師就跟你說 他用怎樣的那個句型 是怎麼樣 那我們就問他說 如果有什麼辦法可以讓他們有多樣化 那當你這個時候 你就會發現 你是拿小朋友的作品 來談這件事 因為你是談現象 他就是一個現象 你要看到這個現象要有sense 所以你的召集人跟校長都要有一點點研究的sense 當你看到這個東西 你會想到這樣話就變成說老師的引導 就是太強了 所以他的小朋友模擬東西都很像 侷限在這個框架 那這個就可以討論 那必須有研究取向才看得懂 找到問題在哪裡 所以這一點 我倒是覺得其實是 可以去往這邊發展 因為這樣的話 你才知道說 到你那個聚焦對話 他就會Focus在學習跟教學 然後另外一個我個人覺得是 校長和當然是你如果說你是老師是沒問題 校長跟主任 我們常在鼓勵 我們校長是要熟悉的教師 那首席教師的意思就是說 校長隨時隨地都可以下去教學 當然校長的角色不是為要教學 可是為什麼我們要能夠教學 是因為我們要必須能夠跟老師有共同的語言 共同的語言這件事 我覺得很重要 就是說 假設你有去教學的經驗的時候 當你就跟他老師在談東西的時候 他是對等的 因為你會知道小孩在什麼地方 他會有問題 然後什麼地方他會會有疑問 老師就會比較容易有共同語言對話 這一點我就蠻重要的 還有一個是 我們常講說 因為我自己學美學的 所以校長他邀藝術家的那個感官 就說有的時候你會發現你在跟老師對話的時候 他突然不想講話 然後你就會知道有什麼事情 你的感官要很敏銳 尤其在經營社群的時候 要閱讀空氣 一點都沒錯 最後一個是要懂得授權分權賦權 就是賦權跟分權 他很就能夠助於專業學習社群的發展 可是timing是很重要 什麼意思就是說 什麼時候要賦權 因為如果一個老師他們能力 還沒有成熟的時候 你賦權會造成他的壓力 這也是滿有趣的 我想校長的觀察真的非常的敏銳 提供給我們觀眾朋友非常有效的一個建議 包含有我們研究的取向 如何的賦權授權還有分權 那是否彼此有共同的語言 要閱讀空氣 要有藝術家的感官等等 我相信這些種種都是來幫助我們 一所學校不管是校長行政人員 還有我們要經營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的時候 我們該注意的地方 那也希望這樣的一個專訪 能夠幫助我們收音機旁的所有的學校的老師們 校長跟行政人員還有我們的家長們更加 的認識12年國教的推動之下 我們的教師專業的學習社群他是非常的重要 也期待所有的老師共同一塊來努力 謝謝校長 今天在節目中的分享 也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 按時收聽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類型 音訊 製作年份 2018 關鍵字 / 詞 核心素養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