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進階搜尋 領域學科: 領 域 請選擇領域別 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本土語(閩東語)本土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族語臺灣手語請選擇領域別請選擇領域別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本土語(閩東語)本土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族語臺灣手語 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請選擇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請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請選擇學習表現 議 題: 請選擇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請選擇議題請選擇議題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核心素養: 請選擇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請選擇核心素養請選擇核心素養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年度期間: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製作單位: 請選擇製作單位 本院 其他 請選擇製作單位請選擇製作單位本院其他 搜尋方式: 精確 模糊 註冊 / 登入 服務導覽
影片標題「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27集「月琴中的記憶─思想起」 影片說明 節目專訪屏東縣恆春國民小學鄭鴻博校長,邀請大小朋友在炎炎暑假中一起到國境之南─屏東縣恆春國小,聽聽學校、老師及社區如何共同合作推動具有在地特色文化─詩、月琴及歌謠的教學,讓孩子透過融合本土、環境、音樂及品格教育的課程,展現自信與素養!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影片下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有首歌曲對聽眾朋友來說 應該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回憶 思想起這首曲子 它是恆春非常有名的歌謠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就帶領聽眾朋友 一起來認識了解屏東的恆春國小 也為聽眾朋友邀請到 恆春國小的鄭鴻博校長一起來分享這所學校 這所學校其實是不斷的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還有他們的學習樂趣 進而能夠產生學習的遷移 他們的學校更有一種讓人感動的能力 就是當孩子們加入他們的學校之後 能夠把垂危的恆春民謠 神奇的把它活絡起來 他們的學校更有一種驕傲 就是讓學校作為基底來召喚1070把的月琴 同時彈唱出 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歌謠 這樣的一份榮譽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就請校長來分享他們的故事 在還沒有進行這個主要的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來收聽 我們特地為您製作的小單元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 我是范登偉 在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呢 我們帶著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了解一下 英國澳洲還有荷蘭他們的藝術教育相關的課程 好 我們首先請登偉來幫我們聽眾朋友介紹一下 在英國的中學 他們的課外活動 包含有哪些呢 在英國他大部分的學校課外活動 是學生在上完正規的課程之後 自願參加的學校活動 大部分的中學課外活動都在學校的休息時間 或者是放學之後才會進行 只有小部分的課外活動是在上課之前就進行 幫孩子能夠安定心情來上課 甚至也有一些營利組織啊 提供這些比較有趣的課外活動 那根據調查就發現說 最主要的課外活動項目 不外乎有運動的體能活動 藝術類型的 那最特別的是 課外活動一般都是以小團體的班級來進行 人數是比正規的課堂還要來的少 那藉由核心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 好 這是在英國中學的課外活動 那麼目前在發展的現況上面 英國學校所面臨的困難又包含有哪些 第一個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錢啊 所以是費用上面的問題 目前提供免費課程的這個組織只有19% 其他的課外活動費用家長還得要自行來負擔 再來就是學校因為受到資金的限制 老師人手不足沒有辦法順利開課 或者是交通的支出費用過高 因為有些接送小朋友回家的巴士費 可能都是算在這個交通支出費用裡面 那都沒有辦法如期發展 就是因為這一個資金上面的問題 這些都是影響學校推動課外活動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現在英國的學校希望能夠推動社區主管的這個制度 除了說監督學校正規課表的活動之外 也建立社區連結還有社群的連結 協助一些經驗比較不足的學校來發展課外活動 而且可以看得出來 現在就連英國皇家督學的評鑑委員會都表示說 進行學校評鑑的時候 其中領導管理成效就會評鑑學校 如何藉由提供課外活動來增加學生 對藝術還有創造力甚至是體育 這些項目的知識還有技能 對 的確是 藝術跟創造力都是各國非常重視發展的一個課程 是 好 這是英國的相關課程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澳洲 澳洲的藝術教育的課綱是如何發展的呢 好 我們就先從澳洲原本就有了藝術課綱開始看起 澳洲把藝術領域課程分為 舞蹈 戲劇 媒體藝術 音樂 視覺藝術這五大學門 那麼相關的課程規劃 就按照學校的年級 從學前到10年級分成5個期程 前面三個期程主要是在認識五大學門的藝術 而後面兩個期程最主要就是在精進與實踐 甚至能夠介紹藝術給其他同儕來認識 好 那麼多了剛才登偉提到的 媒體這兩個字 到底要如何善用這項資源來創造藝術新課綱的價值呢 媒體藝術它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 就是讓學生使用資訊技術媒體來探索自己的創造力 那麼創作還有詮釋關於人思想跟世界故事 有點像是第三世界啦 或者是這種比較虛擬的這種創作 那麼學生運用感官想像力 致力透過媒體藝術的作品 回應當代多元文化 社會還有集體組織的傳播實踐 其實傳播跟藝術的實踐好像有點模糊 我們就來介紹個例子 比方說學生在創作藝術的同時 也會學習運用媒體的科技 作為一個媒介 比方說像是攝影啊 影像設計 錄音編輯影音 或者是加入視覺聲音效果等等 這些都是算在科技媒體的這個運用當中 那這些技術對於概念式的知識學習 還有理解力的養成非常重要 所以媒體藝術他其實是一門 反應時代潮流的藝術的一個學門 讓學生能夠透過媒體來溝通還有說故事 像現在非常夯的微電影 或者是廣告 其實都是這些媒體藝術的一部分 對 就像我們在錄音也是 我們不斷更換軟體和新的機器 我們常常兩個就要手忙腳亂的來學習 對 我們是音源編輯 好 這是我們看到了相關這是在澳洲 那其實用新的科技來進行教學 老師們到底要從哪個地方取得這些素材呢 其實第一個 可以非常容易取得素材的就是 我們政府所支持這個文創產業 比方說像是藝術家或是樂團 都可以融入來輔助老師的教學 那另外在澳洲有非常重要的一個 數位媒體國家級的專業培訓中校 這已經提升到國家級的程度了 他是澳洲廣播電視電影學校 從今年4月開始 就架設開放教材資料庫media lap 提供中小學的老師還有學生在課堂上應用 這個media lap它是免費的學校教師線上的資源 讓老師跟學生都能夠在媒體藝術的課程當中來應用 而其實這個澳洲廣播電視電影學校 也推出說2021年的未來願景五年計畫 希望培育下一代用影像或者是聲音來說故事的人才 的確 我們也很高興 在我們台灣目前也有屬於中學生們的影音學校 真的啊 實驗學校正在進行當中 所以呢時代越來越開放新的科技技術 越來越多項 那麼對於我們聽眾朋友來說是一個福音 但是我們也要好好的認識了解和學習 好 接下來我們看這是荷蘭 荷蘭研究的報告指出 數位化他居然會扼殺我們的藝術教育 也會衝擊我們剛剛提到的 這個澳洲媒體藝術的觀點 欸 好像兩個非常不一樣 對 兩個式非常衝擊的觀念 從研究節過來看啊 最近學生在傳統的會話還有音樂方面的素質下降了 但社會轉型科技也跟著進步了 荷蘭的藝術教育教授就認為說 兒童們他們在課堂之外 所運用這些科技產品的時間增多 那麼就像剛剛講到 在澳洲用媒體藝術 用科技的方式來創造藝術 只是他們傳統練習規劃的時間就自然減少了 那麼像這樣子的數位化影響非常的大 但是相較之下 數位影像的藝術品質比起手工繪畫還要來得好 現在大家追求說 這螢幕要有4K 甚至是已經到8K非常高畫質的程度 那所以其實在這邊討論是說 科技帶來的改變 那麼數位化的藝術比較有創意 但傳統的繪畫還有音樂的素質卻是逐漸下降 這是荷蘭非常關心的一點喔 好 聽到這樣兩極化不同的一個討論 我們都要來思考一下 那麼到底要如何 才能夠提升學生在傳統藝術方面的能力呢 阿姆斯特丹的藝術學院院長就指出說 學校大量運用數位科技化的代價 就是犧牲藝術還有創造力 所以當我們的就業市場需求都非常強調科技知識的時候 藝術就很容易成為被淘汰的一個學科 的確 現在其實在很多的學校 他們可能並沒有把美術科當作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啊 所以現在不曉得非營利組織 就開始提倡傳統藝術的好處 我們這邊講的傳統藝術 就是比方說 用多種方式的融入學習 包括視覺繪圖啊反思 組織還要表達資訊 讓繪圖這種傳統繪圖 也能夠成為一種超越語言障礙的溝通方式 所以在未來啊 傳統藝術教育上面所面臨的挑戰就是 開始要如何去思考 要怎麼樣開發跨學科的整合性課程 剛剛我們有提到反思 或者是視覺的表達資訊這樣子 來訓練學生非語言溝通方面的能力 是 這是我們今天在這個單元裡面 跟聽眾朋友分享到 包含英國澳洲跟荷蘭 我們對於藝術教育不同的觀點 和在科技衝擊之下 我們的思考方向又是如何呢 非常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恆春小孩就是民謠的子孫 歌謠念來有靈魂 我們是民謠的子孫 我們如果唱起歌謠 不急不徐又很穩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在您的生命當中 會不會有許多的願望 許多的聲音 許多的回憶呢 今天節目一開始呢 我們要藉著一首歌謠 帶著聽眾朋友喚起你的回憶 其實呢有一種本事 是不斷能夠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他們的學習樂趣 進而能夠產生學習的遷移 有一種感動 是當我們的孩子加入之後呢 能夠把垂危的恆春民謠 神奇的活絡起來 還有一種驕傲呢 是以學校作為根底 來交換1000多把月琴 同時的彈唱出 而且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更有一種榮耀 是以恆春民謠作為核心的 一門特色計畫評比之後 能夠獲得全國的第一名 這些種種的一切 就是我們今天要跟聽眾朋友分享的故事 今天來說故事的是誰呢 這就是非常遙遠在台灣的彼端 台東縣恆春國小的校長 鄭鴻博校長在節目中來敘述這些感人的故事 校長您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校長今天是一早就出門了 遠從屏東的恆春坐車來到我們台北的錄音室 這中間多少的路程啊 坐車就光坐了五個多小時吧 要五個小時左右 五個小時以上 真是非常感謝校長 特地遠道而來 來到我們錄音室 南端跟北端還是一樣的熱吧 更熱 好在大太陽之下來到我們的錄音室 雖然有冷氣 可是我們的熱情 完全能夠在今天好好的展現出來我們先把恆春的 恆春國小介紹給聽眾朋友好不好 如果對於沒有去過的聽眾來說 我們先把這樣的一個圖像啊 一個風景讓聽眾朋友感受一下 我們常常講恆春國小是國境之南最大的小學 國境之南 然後是最大的小學 是 因為恆春鎮是台灣最南的鄉鎮 那現在恆春地區也就是屏南地區 最大的小學就是恆春國小 恆春國小在這幾年 在幾任校長的努力之下 特別是在文化推動這一方面 我想已經居於領頭羊的這樣的一個地位 有蠻多國內外的團體來參訪 我們也獲得教育部的很多的奬項 比如說我們的飛揚100 我們的防災大會師的績優第一大奬 還有我們的特色學校 特色遊學 我們的藝術深耕計劃 目前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這些 對有許多藝文的特色 和評比都得到很好的成績 您剛說最大這個最大的含義其實有 具體的對不對 包含校區 包含軟體跟硬體都包含在裡面 我剛剛所指的大概就是班級數跟學生數 他的校地也算是最完整的一個小學 現在班級數大概多少 現在包括我們的分校是有34班 包含分校 包含分校 所以還有一個分校 我們有一個恆春國小南灣分校 在南灣嗎 是的 然後距離呢 距離大概三四公里左右 三四公里 所以班級數算蠻多的學校也是最大 風景也是最優美的 還有很多很多之最 剛剛我聽到一個就是 也有很多的國外的學校也來參訪 這是包含校長老師也包含同學嗎 是 有小朋友 有老師也有教授有校長 大概哪幾個國家呢 因為我是去年才上任到現在還不滿一年 紀錄上大概有新加坡北京上海香港 那我來了之後 我是有接待過海南島 甘肅 甘肅省 還有山東 北京 蠻多的耶 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 他們都想要來到恆春國小參訪 因為我們已經參加過10年的特色學校 也有連續三年入選特色遊學 教育部特色遊學兩個計劃 一個是10年 一個是三年 所以在這些網站上面 都會有我們學校的資料 還有一些交流協會 比如記者公會 甚至宗親會 也甚至介紹過來 就是來我們學校做參訪 但是來參訪的確實都是教育參訪團 您剛特別講到這個特色遊學 我覺得也先讓我們聽眾朋友認識了解一下 到底什麼是特色遊學 能夠吸引這麼多學校還有教育界的朋友 社會賢達人士都要來參訪 我們先把學校的特色遊學 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好嗎 我們學校的特色 當然恆春的特色當然是恆春民謠我們在節目片頭就有聽到 那恆春民謠事實上他是包含了詩 月琴 還有歌謠 包含這三個元素 詩 月前和歌謠這三大元素 是的 那我們恆春國小很重視這樣的 我們這樣的一個傳統的文化 傳統一個在地的文化 世上這個文化已經失落了許久 我們現在的一代也不曉得怎麼樣 來跟我們阿公阿嬤那一代 來有共同的一些語言 那我們恆春國小就是基於這樣的裡面 我們建立起這樣的一個在地文化的教學 沒想到就大受歡迎 引起社區阿公阿嬤的歡迎 然後在教育部推動特色學校的時候 本著一魚多吃的概念 我們就送件了 送件了在10年前錄取了 錄取了就一發不可收拾 那越來越多的學校 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學校做參訪 那也讓我們越做越起勁 我們的孩子也越做越有自信 所以他是一個其餘在地發展 把特色找出來 恆春的民謠 剛剛校長有特別提到他三大元素很重要 詩月琴跟歌謠 所以恆春的歌謠呢 聽眾朋友或多或少 從思想起就是一個很好的回憶 很多的聽眾朋友都應該認識 可是他只是其中之一的 我們從詩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為什麼這個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呢 詩哦 我們有一個已故的民謠學者 叫做宗明坤教授 他就有這樣說過了 他說恆春民謠之中 有長輩的教訓 有先人的智慧 有藝術的價值 還有文學的美 換句話說 恆春民謠的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用 有智慧也充滿了文學之美 是的 所以這樣的一個詩 也是我們在教學裡面也會帶著孩子們來創作嗎 所以他不僅僅是保存 我們先人的智慧 是不是也有新的創作元素 我們學校的課程 不斷地在精進在滾動 然後今年我們把它聚焦在詩的部分 那小朋友要能夠習詩用詩 最後能夠樂詩 樂詩當然就是最高境界了 那習詩背一背 我們這個先人 我們長輩曾經創過的詩句 然後用詩 就是可以把我們這些詩 或自創的詩 或是先人的詩 寫在我們的寫作裡面 用在我們的解說裡面 最後我們的樂詩就是要用這些詩來 參加我們的國際民謠節 是 來傳唱 那其中很重要 詩是一個最重要的元素 而且他跟我們的課程內容也互相的連結 這月琴的修練也是要啊 是不是我這樣想就好像聽起來 從老師校長到同學們 人人應該都會彈奏 是不是這樣子呢 事實上彈奏樂月琴 在恆春國小是每一個小朋友必修的課程 他是必修 是 每一個四年級一定要學會彈奏月琴 那在我們學校彈月琴有分成ABC三級 A級當然就是可以表演級的 那B級就是大概可以自娛 那C級大概最基本功的 就是從四年級開始學起 是 四年級是普遍性的每一個四年級都會報到月琴 那老師們呢 就是老師們自己要先學會了 才能教孩子們 所以他不僅僅是音樂課裡面的學習而已嗎 對不僅 我們老師大概週三進修 老師在剛開學之前的備課 老師就會接觸到這些東西 我們也會請我們恆春的民謠傳藝師 來跟老師做這樣的精進的研習 聽說校長也會對不對 校長說他差點要從恆春 帶一把月琴來我們錄音室演奏了 校長是在什麼時候 您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接觸 我是土生土長的恆春在帝人 但是很慚愧 我到了大概42歲才開始接觸到月琴 第一次抱月琴是42歲 已經長大了 所以你的國小也是在恆春的學習的嗎 成長 但那個時候學校教育理念並沒有這一環 那時候不重視 那之前聽過了嗎 思想起或月琴的 聽過聽過 很多歌謠也有 我是聽媽媽唱過 媽媽唱的 但是自己開始學是42歲 但是已經擔任校長 我擔任校長的第一年 那是在前所學校對不對 深海國小 所以開始學那時候的感觸如何呢 那時候就想說 以前媽媽在唱這些歌的時候 真的覺得聽不下去 真的 媽媽為什麼要唱這些歌 為什麼不唱小小羊兒要回家 那個時候是每次聽到我們長輩在唱這些歌 心裡面都有一個OS 聽不下去了嗎 聽不下去了 那時候年少不懂事 因為唱什麼聽不懂 聽不懂 也沒有那一種感覺 也沒有長輩跟我們講唱的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要這麼唱 所以其實聲音從你耳朵過去 並沒有體會他的歌詞的含意 是 或是他過往的歷史故事 並不了解 所以沒有珍惜 這音樂就飄走了 就飄走了 但現在學習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現在覺得以前事不關己的是 現在覺得已經刻不容緩 已經要推動 因為好像覺得我沒有推動這樣的 優美的歌謠 優美的詩句 好像就要不見了 所以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 尤其有一個人我一定要特別的介紹 是我們恆春國小的前任校長叫江國良校長 江校長 他在我們恆春地區是 不只是一個教育的領導者 他同時是個文化的領導者 所以他在民謠的推廣這一個區塊 也用了很大的力 包括學校包括社區 整個大家都開始推動起來 所以大家這麼重視 也要多虧了我們江校長 花了很多心思很努力的把詩月琴歌謠 結合起來跟課程互相的連結 讓更多的老師跟孩子受惠 同時呢也讓所有的教育學者 和我們所有社會大眾 重新來認識了解 所以今天我們藉著校長到節目中 也讓聽眾朋友更加認識了解一下 這樣的一個本土在地的教育 又能夠結合戶外的教育 那麼又結合了當地的特色 而且讓國外這麼多學校們 也來參訪認識和了解 魅力究竟在哪裡 他跟我們的12年國教 未來的連結又是在哪裡呢 我們接下來就先讓聽眾朋友 先欣賞一下歌謠好不好 校長來為我們介紹這一首四季春嗎 四季春的前奏 然後吟唱是歌謠是思想起 我們在欣賞完這首曲子之後 我們繼續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 特地介紹我們的恆春國小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國際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行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到 國境之南遠從屏東線恆春國小來 到我們節目錄音室的鄭鴻博 鄭校長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介紹 剛才我們聽得就是校長特地為我們帶來 貴校的小朋友們所以演唱 還有其中歌謠跟詩的部分的結合 四季春這首曲子 對不對 是 那個月琴的部分也是同學們的彈奏嗎 是的 這是我們A級的小朋友 對對對 已經可以來演奏歌謠對不對 是這次他們到另外一所學校 去表演我們所給他節錄下來的 所以幾所學校 就是整個學校附近都包含其他的國小 都有這個遊學作為互相的連結嗎 所以遊學不僅僅是在恆春國小 恆春國小是攜手很多學校 他們都是我們的聯盟之一 包含有哪幾所呢 您以前的 大光國小 山海國小 對 以前服務的學校 山海國小 那你畢業的學校有沒有 大坪國小曾經 也有 那各校都會展現他們的特色嗎 各校都有各校的特色 那恆春民謠是 所有學校的共同特色 所以其他的學校也會來在教學裡面融入 我們的民謠創作 會會 所以他們也會做月琴的教學等等嗎 相關的 是 哇這是很重視我們在地的文化 那您剛剛節目前段也特地提到 有這麼多的學校 從海外來我們恆春做一個交流活動 在這樣一個參訪的過程裡面 聽到的或者是您觀察到的 他們的想法或者是學習到什麼 請校長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 好的 首先我要特別要報告的是說 藉由這些來參訪的學校當中 我們的孩子 藉由跟別的學校甚至其他國家 來交流這樣的機會 學校的孩子也拓展了事業 然後也因為能夠為故鄉代言 就增加自信心 然後在這些學校 來參訪的學校他們在結束綜合座談的當中都會對學校我們所做的給予高度的肯定 甚至我們的預購有這樣的參訪團說 本來想要失望 本來就要失望的離開台灣 直到來到恆春國小 看到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蘊 看到那麼深厚的教育底蘊 看到孩子在這麼偏僻的地方 還那麼有自信 才覺得說他們是不虛此行 所以他看到了孩子們的眼光當中 展露出的這種自信心以及他們表達出來 最重要的是結合在地的特色 這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恆春國小來說要發展這樣的特色 是不是在這樣之前 有做過很多的一個想法啦規劃啦 因為十幾年來的累積下來的這樣的成果 那你們是不是也回首來檢討一下 這樣的一個教法是你們想要的嗎 能夠達到你們原來的規劃所期望的嗎 我想我們常常講 課程是滾動的 是不斷地在發展不斷地在精進的 一開始我們學校是著重於在民謠的教學 那麼在民謠的教學 嚴格來講只是音樂課的一部分 一開始只是這個樣子 然後後來覺得民謠他不只是音樂課 他還有先人的智慧 還有其他的長輩的教訓 他還有文學的價值 所以我們就才會著手去設計 一整個系統性的課程 也因為這樣 也因為這樣的課程設計 前面我們講過 我們連續10年獲得教育部特色學校的殊榮 也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 特色遊學學校的入選 因為有這樣的成績 所以讓我們越做就越起勁 不覺得會疲憊跟勞累 而在這樣的過程裡面 老師們的學習又是如何的呢 我相信有很多老師 因此而激發出他們很多的教學新的想法 或有創意的一個教學的方式 所以針對老師教學這個部分 是不是請校長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呢 老師我想全國的老師都非常的累 在偏鄉的老師尤其要付出的更多 尤其是沒有這樣民謠基礎的老師 來到我們學校 然後想要以恆春的在地民謠 跟小朋友交流 事實上他們是有一點 有點挑戰的 但是因為我們學校有一系列的 這樣的課程 大概學校所有大部分的課程 都會跟我們的在地民謠 或者詩歌或者月琴 我們的詩會有做連結 剛過不久的就是我們的單車畢旅 120公里的挑戰 我們今年要挑戰的學生有36位 畢業生 對畢業生 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參加啦 就是有36位 但是陪同的老師有24位 將近一比一了 對 這些老師都是利用 都是利用假日來陪小朋友訓練 總共有17次的訓練 是沒有補休沒有津貼 所以不一定是這些班級 這些畢業生的導師了 不一定 也許是科任老師 或甚至是沒有教過他們的老師 所以大家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 那為什麼老師會很情願的犧牲假日這樣投入呢 因為事實上老師覺得 他們的教學熱情 有被挑起來 有被引動了 那如何引動他們呢 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校長帶著投了 校長也會參與對不對 對 校長有顯露出那個他曬傷的地方 是不是 所以您也是全程陪著孩子 這17次的練習當中 不管是單車的一個畢旅 甚至是月琴 您剛剛說42歲您自己來挑戰學習 所以在一個教學相長的這樣一個情況之下 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學習到 我覺得對於校長行政人員 或是學校的老師來說 這都是一個新的一個熱情的重新挑起 這是很重要的部分 所以校長我們怎麼樣來帶領 像您是在地的校長對不對 那有的老師他真的是從外地的 他可能對於恆春啊 在地的文化特色 他必須要進一步的認識了解 他才能夠融入他的教學當中 所以針對這個部分 學校做的努力有哪些呢 有沒有一些培訓增能的課程 或者是一些社群來協助老師們呢 培訓是在每一個學期 每一個學年的一開始 就會由我們恆春民謠的傳藝師 可能是民謠發展協會這樣的傳藝師 甚至我們的人間國寶張日貴女士 也會到我們學校 親自來教 對 她有三個弟子 他本身也會來 來學校來教授我們的老師 老師有這樣的基本的認識以後 老師就可以進入課程的設計 我們先設計課程 讓課程系統化 然後我們在利用我們的民謠元素 不斷地修正精進 然後滾動聚焦 我們學校還有設計五玩六遊二結四技 這個都是每一個課程 每一個模組 都是可以跟我們的在地文化教育做連結的 五玩六遊 我們可不可以仔細的介紹一下 您剛剛說的這些內容 就是闖關 五玩就是五個闖關 六遊就是六條遊學的路線 有六條遊學路線 是每個年級不同嗎 每個年級不同 所以六個年級 比如他們到海邊如果進行海洋教育的體驗 我們浮潛的課程 就要先會背誦一首我們的民謠詩 我們的恆春詩 我們真的沒想到浮潛之前還要先背一條民謠施 要不要聽聽看 要要要 校長要背給我們聽嗎 這個叫做海水無嚐 這首詩叫做海水無嚐 海水無嚐不知鹹 蕃薑無喫不知辛 事情親自來體驗 才知滋味是怎樣 其實蠻簡單的嘛 所以小孩子應該是琅琅上口的 是的 這是一年級的嗎 這是每一個小朋友幾乎都會背的 這是我們鼓勵小朋友要勇敢去體驗 不敢體驗你永遠不知道箇中滋味是如何 所以如果會害怕的孩子 我們就鼓勵他一點 然後呢 由這個勇敢的 向前的這個膽子特別大的來帶領他們 所以在這樣的過程 如果有的孩子他真的是 我就是學不會 或者是我會害怕 有的說我真的對音樂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或者是在學習過程遇到挫折的時候 您怎麼樣來鼓勵他們 應該也有這樣的孩子嘛 有的 對於每一個孩子永遠都不會放棄 讓他學習的可能 如果怕音樂的 我們還可以教他唸詩啊 唸詩 像剛才一樣對不對 唸就好了 只是要敢開口就好了 如果也不敢唸詩的 我們可以教他寫詩啊 教他寫詩 用各種方式來接觸跟認識和了解 如果沒有辦法寫完一首完整的詩 那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讓他填空啊 填空也是一種方法 好方法 所以針對不同的年齡層 不同的孩子的學習的進度 我們給予他不同的方式 在地文化的教學 應該是鼓勵小朋友學習 而不是要打擊小朋友的學習 沒錯沒錯 所以是鼓勵他們 會不會有孩子 就是自己學完 就突然會說 這個好像我在家鄉可能聽阿嬤阿公 阿嬤有唱過 就是說可是他像您小時候一樣 原來沒有注意到 可是經過學校的一個帶領之後 他們有些回饋呢 孩子們的回饋和想法是什麼呢 曾經有孩子回到學校這樣跟我說 校長 我教我阿嬤唱民謠呢 教阿嬤來唱民謠喔 是的 回到家裡來教阿嬤 沒有錯 事實上大概現在阿嬤那一代的 大概也忘記了 然後還是小朋友回家 跟他們這樣哼哼唱唱 或許能夠勾起阿嬤的記憶 或許連阿嬤當初小時候都沒有學過 這真的是很棒 把這個可能曾經有一度失傳的這些歌謠呢 會藉著學校教學的方式 讓孩子再帶回到家庭當中 跟著父母親跟著阿公阿嬤 一起重新地來溫習這樣的一個感覺 真的是特別特別的溫馨 好 我們在欣賞校長帶來的歌謠之後呢 我們再進行下一段的訪談 接下來我們要聽的這個歌謠呢 這是什麼 這首歌比較陌生一點 狩獵的手 我們是說守牛調 這也是我們同學們演唱的彈奏的對不對 是的 這是我們的民謠校歌 好 校歌嗎 是的 我們好好來欣賞一下 恆春小孩就是民謠的子孫 詩唸來有靈魂 我們是民謠的子孫.... 恆春民謠真好聽 要用月琴我不怕 民謠唱的最大聲 觀眾請給我們掌聲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邀請聽眾朋友一起回憶 我們常常聽的思想起這首曲子 那麼它其實是恆春的在地的民謠 月琴中的這樣的一段記憶 可能在很多人的歲月當中 好久好久沒有喚起 今天我們就好好的來欣賞一下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屏東縣恆春國小的鄭鴻博校長 在節目中跟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剛才聽得就是您服務的這所學校的校歌對不對 是的 這首歌這歌詞帶來的含義是什麼呢 它本身就是一個本土教育 在地文化的教育 它一開始是這樣說的 屏東古早叫阿猴 叫阿猴 屏東早時候的一個古稱對不對 是的 阿猴 南邊恆春是我家 南屏恆春是我家 南邊的恆春是我家 哎呀 翻譯有點弱了 人人樸實情意厚 人人樸實情意厚 出產椰子和洋蔥 我真的不會這句是什麼 就是他的出產他特產是椰子跟洋蔥 椰子洋蔥喔 我就常常在路邊有看到 是 對這真的是特色 三台山下有學校 三台山下底下有一所學校 就是恆春國小 學生活潑有禮貌 活潑又有禮貌的學生 老師認真又很棒 認真又厲害 恆春國小是我家 是我家 真的很棒這首歌詞 每個孩子對恆春民謠有認同 對學校有認同 對土地有認同 孩子對土地對故鄉的情感 從小就建立起來了 哇 這一種認同跟這種自傲和自信喔 並不是現在獨有的 在過往的過程 如果沒有推廣我們的本土教育 或者我們特色教育之前 你想想你自己唸書的時候或中學的時候 你會覺得以這個為傲嗎 是的 大概從我到現在我們學校的孩子 這中間的這30幾年這30幾年的孩子 常常覺得唱民謠是丟臉的 是有一點抬不起頭的 會有這樣一點點的很微妙的心情 是 他們喜歡的是流行歌曲 喜歡的是西洋音樂 甚至覺得這樣的恆春民謠是不入流的音樂 是阿嬤阿公在唱的 那個古早時候 對對對 古早時代的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轉換 你現在從我們的孩子身上 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傳唱 而且非常自然的他們就唱出來 而且他們就覺得這就是我的家鄉 我所喜歡的 我們應該傳唱這個觀念的改變很不容易 第一個我們設計課程 讓孩子覺得我唱民謠彈月琴 不再是那麼的困難 不再那麼遙遠 第二個我們給孩子舞台 只要你肯 只要你敢 你肯學就有舞台可以表現 像我們的校內競賽 我們的恆春民謠大賽 都是孩子的舞台 那我們給成功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功 剛剛也說過我們的孩子有分ABC三級 不管哪一級的小朋友都可以上場去表現 永遠有展現的機會 孩子到我們社區也獲得肯定 比如說我們有一首詩是這樣的 詩我們學校的詩說新語有這樣寫 林投葉長刺很多 早期海邊長滿地 風吹雨打都不怕 火燒不死還冒芽 這是解說員在解說濱海之路林投 林投 可是我們的孩子講的比解說員還要深入 我們的孩子說 這一首詩表面是在寫林投的樣態 林投的特性 事實上他也鼓勵我們 要有不畏艱苦 不為艱難這樣的意志跟品格 所以那個解說員聽了 差一點拜我們的孩子為師 好特別喔 就林投這樣的一個植物的解說 其實他也是在地特有的植物嘛 是的 然後呢孩子經過這樣的解說 他的表達而且用這個詩歌的傳唱的方式來表達出來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的過程裡面 孩子完全能夠藉由情境的教育 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 所以這很難忘記誒 所以不由自主地 他們自己可能念著念著傳唱著 他們自己也是一個創作者 所以創作這歌謠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難 寫詩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吧 漸漸的都得心應手了 是 所以他們的語文的能力就這樣慢慢地累積起來 是 這也是我們12年國教所強調的 對對 12年國教強調核心素養也這樣的一個 其實等於是你們很早就已經在進行當中了吧 所以這中間的連結 您個人是不是把這樣的一個發揮 跟我們就核心素養 老師們在教學上的一個轉換 也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好嗎 我想到這邊我還要再唸一首詩 好 用這一首詩來表達 我們在推動本土教育 推動戶外教育 我們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 要直就要打開心胸 感受世上的各種美 戶外教育最可貴 生出素養心花開 哇 你這是為12年國教特別寫的嗎 是 當孩子他能夠從在地文化裡面 得到鼓勵 得到自信 他心裡就會有能量 心裡有能量就會身心健康 就會長出素養 這個就是12年國教我們所要培養的 這是校長寫的嗎 一定校長寫的詩 真的好符合好貼切 所以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表達 其實我們光是聽著聽著 就不由自主的嘴角也微笑了 臉部的表情也放鬆了 不會覺得12年國教好像又覺得 有很多的任務啦工作啦 轉換到我們的身上還有到我們任務當中 而能夠用這樣的一個心情 其實很自然的很貼切的 就把它表達出來 是的 一魚多吃嘛 像不一定是 我們在推動在地文化的同時 我們也在推動環境教育 對 我們也在推動美感教育 推動品格教育 對 所以他並不是我們只有初切的想像 他是音樂的可能是跟語文教育比較結合在一起 然後其實他可以連結到所有的各個領域嗎 是的 生活上所用得到的 事實上我們都可以跟我們的在地文化 我們的恆春詩 恆春民謠來做結合 這樣一個豐厚的一個 你們花了很多時間的累積 又把它做一些保存 或者是一些更多的連結發揚嗎 在網路上或者運用我們的科技 或者運用我們很多這樣子參訪方式 就是不是只有我們恆春國小 或者你們周邊這些遊學的聯合的學校 我們希望讓更多的聽眾朋友 更多的其他學校 也能夠感受到 尤其是其他學校也想發揮他們的 發展他們的特色的時候 校長可以給一些建議好嗎 您是怎麼樣做 讓他既保存得好 扎根又扎的深 然後又能夠讓更多的朋友 更多的其他的學校做一個借鏡呢 借鏡好像不敢啦 不過倒是有幾個參考的重點 第一個我想不能為了要特色而特色 為了本土而本土 怎麼說 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哪裡 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我們有什麼 我們有什麼 我們跟其他學校 跟其他地區的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才叫是我們的特色 而這個特色必須要能夠去提升孩子的學習 提升他的自信 提升他的尊榮感 這個才是我們要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特色還是要經過篩選跟取捨 第二個就是要能夠課程化 要課程化 對 要能夠課程化 而且要能夠延續 不能今年做明年不做 這很重要 有些可能有些學校會 他因為拿不到教育部的計劃的補助 於是就停頓了 好可惜 那這個太可惜了 因為這樣學生就沒有辦法獲益了 所以要課程化 而且要不斷地精進 然後不斷地滾動 然後最後能夠才能夠延續下去 第三個我想教學策略也是很重要的 教學的策略 也就是說 簡單來講就是要學生覺得很有趣的學習 真的很重要 是在玩 在玩當中有趣當中 完成了我們在地文化的這樣的傳遞 那最後我覺得家長跟社區的力量一定要進來 在學校的很多課程如果沒有家長的支持跟參與 是非常可惜的也不容易成功 家長看到孩子在改變 孩子在進步 孩子越來越有自信 那家長一定會參與的 一定會肯定的 那這樣來推動是比較有機會成功的 是是 好 校長特別給我們四大重點 就是不要為了特色而特色 那麼同時要課程化 要能夠延續精進 要能夠滾動教學 第三就是我們要建立起教學的策略 要讓孩子覺得有趣 那他學習的動機才會高 最後一點呢 就是家長跟社區的力量一定要進入到其中 這樣才可長可久 可深化可擴大 我相信經由校長的特別的介紹呢 大家對我們恆春國小的特色教學 跟國際上的學校各校的參訪的一個互動的過程 讓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了解 節目最後我們是不是還是要介紹 經由一首歌謠或者是詩歌呢 讓聽眾朋友更加的感受恆春國小的魅力呢 校長 好 我們詩說新語有這麼一首詩 大家聽起來會覺得很奇怪 這是恆春歌謠嗎 可是一點也不奇怪 這是我們小朋友發明出來的 你以為我在遊戲 其實我在學習 你以為我在學習 其實我在想樂趣 你以為我在想樂趣 其實我在累積能力 好感動 小朋友的創作嗎 幾年級的 一點都不像是恆春的民謠 但是小朋友就能夠長出這樣的智慧出來 哇 長出這樣的能力 用一首詩做一個最好的完結 也說明了到底什麼是學習 到底怎麼樣長出他的能力 這首詩的詩的題目呢 學習 好 好學習 好 我們就把這首詩送給所有的聽眾朋友 在無數的歌謠當中 愉快的學習 愉快的成長 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謝謝校長在節目中的分享 謝謝您 謝謝主持人 謝謝所有聽眾 是 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6:05 繼續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類型 音訊 製作年份 2018 關鍵字 / 詞 本土教育、環境教育、音樂、品格教育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instagram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 × 檢舉原因: ×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mpd 播放路徑1 m3u8 播放路徑2 會員專屬功能 ×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 登入愛學網簡單快速,愛學網提供豐富教學影片資源,會員登入後有課程地圖、虛擬教室、收藏教學影片、下載教學影片、下載教學手冊...等,提供老師及學生更多更完整的教學功能。
影片標題「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27集「月琴中的記憶─思想起」 影片說明 節目專訪屏東縣恆春國民小學鄭鴻博校長,邀請大小朋友在炎炎暑假中一起到國境之南─屏東縣恆春國小,聽聽學校、老師及社區如何共同合作推動具有在地特色文化─詩、月琴及歌謠的教學,讓孩子透過融合本土、環境、音樂及品格教育的課程,展現自信與素養!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影片下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 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有首歌曲對聽眾朋友來說 應該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回憶 思想起這首曲子 它是恆春非常有名的歌謠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就帶領聽眾朋友 一起來認識了解屏東的恆春國小 也為聽眾朋友邀請到 恆春國小的鄭鴻博校長一起來分享這所學校 這所學校其實是不斷的在激發孩子們的學習動機 還有他們的學習樂趣 進而能夠產生學習的遷移 他們的學校更有一種讓人感動的能力 就是當孩子們加入他們的學校之後 能夠把垂危的恆春民謠 神奇的把它活絡起來 他們的學校更有一種驕傲 就是讓學校作為基底來召喚1070把的月琴 同時彈唱出 創下金氏世界紀錄的歌謠 這樣的一份榮譽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就請校長來分享他們的故事 在還沒有進行這個主要的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來收聽 我們特地為您製作的小單元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我們是為聽眾朋友來報導 國際教育的訊息 而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蒐集整理提供相關的訊息 那麼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 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國際教育脈動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 我是范登偉 在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這個單元裡面呢 我們帶著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了解一下 英國澳洲還有荷蘭他們的藝術教育相關的課程 好 我們首先請登偉來幫我們聽眾朋友介紹一下 在英國的中學 他們的課外活動 包含有哪些呢 在英國他大部分的學校課外活動 是學生在上完正規的課程之後 自願參加的學校活動 大部分的中學課外活動都在學校的休息時間 或者是放學之後才會進行 只有小部分的課外活動是在上課之前就進行 幫孩子能夠安定心情來上課 甚至也有一些營利組織啊 提供這些比較有趣的課外活動 那根據調查就發現說 最主要的課外活動項目 不外乎有運動的體能活動 藝術類型的 那最特別的是 課外活動一般都是以小團體的班級來進行 人數是比正規的課堂還要來的少 那藉由核心教學來拓展學生的視野 好 這是在英國中學的課外活動 那麼目前在發展的現況上面 英國學校所面臨的困難又包含有哪些 第一個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錢啊 所以是費用上面的問題 目前提供免費課程的這個組織只有19% 其他的課外活動費用家長還得要自行來負擔 再來就是學校因為受到資金的限制 老師人手不足沒有辦法順利開課 或者是交通的支出費用過高 因為有些接送小朋友回家的巴士費 可能都是算在這個交通支出費用裡面 那都沒有辦法如期發展 就是因為這一個資金上面的問題 這些都是影響學校推動課外活動最重要的因素 所以現在英國的學校希望能夠推動社區主管的這個制度 除了說監督學校正規課表的活動之外 也建立社區連結還有社群的連結 協助一些經驗比較不足的學校來發展課外活動 而且可以看得出來 現在就連英國皇家督學的評鑑委員會都表示說 進行學校評鑑的時候 其中領導管理成效就會評鑑學校 如何藉由提供課外活動來增加學生 對藝術還有創造力甚至是體育 這些項目的知識還有技能 對 的確是 藝術跟創造力都是各國非常重視發展的一個課程 是 好 這是英國的相關課程 接下來我們看看在澳洲 澳洲的藝術教育的課綱是如何發展的呢 好 我們就先從澳洲原本就有了藝術課綱開始看起 澳洲把藝術領域課程分為 舞蹈 戲劇 媒體藝術 音樂 視覺藝術這五大學門 那麼相關的課程規劃 就按照學校的年級 從學前到10年級分成5個期程 前面三個期程主要是在認識五大學門的藝術 而後面兩個期程最主要就是在精進與實踐 甚至能夠介紹藝術給其他同儕來認識 好 那麼多了剛才登偉提到的 媒體這兩個字 到底要如何善用這項資源來創造藝術新課綱的價值呢 媒體藝術它是什麼呢 簡單來說 就是讓學生使用資訊技術媒體來探索自己的創造力 那麼創作還有詮釋關於人思想跟世界故事 有點像是第三世界啦 或者是這種比較虛擬的這種創作 那麼學生運用感官想像力 致力透過媒體藝術的作品 回應當代多元文化 社會還有集體組織的傳播實踐 其實傳播跟藝術的實踐好像有點模糊 我們就來介紹個例子 比方說學生在創作藝術的同時 也會學習運用媒體的科技 作為一個媒介 比方說像是攝影啊 影像設計 錄音編輯影音 或者是加入視覺聲音效果等等 這些都是算在科技媒體的這個運用當中 那這些技術對於概念式的知識學習 還有理解力的養成非常重要 所以媒體藝術他其實是一門 反應時代潮流的藝術的一個學門 讓學生能夠透過媒體來溝通還有說故事 像現在非常夯的微電影 或者是廣告 其實都是這些媒體藝術的一部分 對 就像我們在錄音也是 我們不斷更換軟體和新的機器 我們常常兩個就要手忙腳亂的來學習 對 我們是音源編輯 好 這是我們看到了相關這是在澳洲 那其實用新的科技來進行教學 老師們到底要從哪個地方取得這些素材呢 其實第一個 可以非常容易取得素材的就是 我們政府所支持這個文創產業 比方說像是藝術家或是樂團 都可以融入來輔助老師的教學 那另外在澳洲有非常重要的一個 數位媒體國家級的專業培訓中校 這已經提升到國家級的程度了 他是澳洲廣播電視電影學校 從今年4月開始 就架設開放教材資料庫media lap 提供中小學的老師還有學生在課堂上應用 這個media lap它是免費的學校教師線上的資源 讓老師跟學生都能夠在媒體藝術的課程當中來應用 而其實這個澳洲廣播電視電影學校 也推出說2021年的未來願景五年計畫 希望培育下一代用影像或者是聲音來說故事的人才 的確 我們也很高興 在我們台灣目前也有屬於中學生們的影音學校 真的啊 實驗學校正在進行當中 所以呢時代越來越開放新的科技技術 越來越多項 那麼對於我們聽眾朋友來說是一個福音 但是我們也要好好的認識了解和學習 好 接下來我們看這是荷蘭 荷蘭研究的報告指出 數位化他居然會扼殺我們的藝術教育 也會衝擊我們剛剛提到的 這個澳洲媒體藝術的觀點 欸 好像兩個非常不一樣 對 兩個式非常衝擊的觀念 從研究節過來看啊 最近學生在傳統的會話還有音樂方面的素質下降了 但社會轉型科技也跟著進步了 荷蘭的藝術教育教授就認為說 兒童們他們在課堂之外 所運用這些科技產品的時間增多 那麼就像剛剛講到 在澳洲用媒體藝術 用科技的方式來創造藝術 只是他們傳統練習規劃的時間就自然減少了 那麼像這樣子的數位化影響非常的大 但是相較之下 數位影像的藝術品質比起手工繪畫還要來得好 現在大家追求說 這螢幕要有4K 甚至是已經到8K非常高畫質的程度 那所以其實在這邊討論是說 科技帶來的改變 那麼數位化的藝術比較有創意 但傳統的繪畫還有音樂的素質卻是逐漸下降 這是荷蘭非常關心的一點喔 好 聽到這樣兩極化不同的一個討論 我們都要來思考一下 那麼到底要如何 才能夠提升學生在傳統藝術方面的能力呢 阿姆斯特丹的藝術學院院長就指出說 學校大量運用數位科技化的代價 就是犧牲藝術還有創造力 所以當我們的就業市場需求都非常強調科技知識的時候 藝術就很容易成為被淘汰的一個學科 的確 現在其實在很多的學校 他們可能並沒有把美術科當作非常重要的一個科目啊 所以現在不曉得非營利組織 就開始提倡傳統藝術的好處 我們這邊講的傳統藝術 就是比方說 用多種方式的融入學習 包括視覺繪圖啊反思 組織還要表達資訊 讓繪圖這種傳統繪圖 也能夠成為一種超越語言障礙的溝通方式 所以在未來啊 傳統藝術教育上面所面臨的挑戰就是 開始要如何去思考 要怎麼樣開發跨學科的整合性課程 剛剛我們有提到反思 或者是視覺的表達資訊這樣子 來訓練學生非語言溝通方面的能力 是 這是我們今天在這個單元裡面 跟聽眾朋友分享到 包含英國澳洲跟荷蘭 我們對於藝術教育不同的觀點 和在科技衝擊之下 我們的思考方向又是如何呢 非常感謝聽眾朋友的收聽 謝謝 請聽教育瞭望 恆春小孩就是民謠的子孫 歌謠念來有靈魂 我們是民謠的子孫 我們如果唱起歌謠 不急不徐又很穩 聽眾朋友大家晚安 我是謝若男 在您的生命當中 會不會有許多的願望 許多的聲音 許多的回憶呢 今天節目一開始呢 我們要藉著一首歌謠 帶著聽眾朋友喚起你的回憶 其實呢有一種本事 是不斷能夠來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 他們的學習樂趣 進而能夠產生學習的遷移 有一種感動 是當我們的孩子加入之後呢 能夠把垂危的恆春民謠 神奇的活絡起來 還有一種驕傲呢 是以學校作為根底 來交換1000多把月琴 同時的彈唱出 而且創下金氏世界紀錄 更有一種榮耀 是以恆春民謠作為核心的 一門特色計畫評比之後 能夠獲得全國的第一名 這些種種的一切 就是我們今天要跟聽眾朋友分享的故事 今天來說故事的是誰呢 這就是非常遙遠在台灣的彼端 台東縣恆春國小的校長 鄭鴻博校長在節目中來敘述這些感人的故事 校長您好 主持人好 各位聽眾大家好 校長今天是一早就出門了 遠從屏東的恆春坐車來到我們台北的錄音室 這中間多少的路程啊 坐車就光坐了五個多小時吧 要五個小時左右 五個小時以上 真是非常感謝校長 特地遠道而來 來到我們錄音室 南端跟北端還是一樣的熱吧 更熱 好在大太陽之下來到我們的錄音室 雖然有冷氣 可是我們的熱情 完全能夠在今天好好的展現出來我們先把恆春的 恆春國小介紹給聽眾朋友好不好 如果對於沒有去過的聽眾來說 我們先把這樣的一個圖像啊 一個風景讓聽眾朋友感受一下 我們常常講恆春國小是國境之南最大的小學 國境之南 然後是最大的小學 是 因為恆春鎮是台灣最南的鄉鎮 那現在恆春地區也就是屏南地區 最大的小學就是恆春國小 恆春國小在這幾年 在幾任校長的努力之下 特別是在文化推動這一方面 我想已經居於領頭羊的這樣的一個地位 有蠻多國內外的團體來參訪 我們也獲得教育部的很多的奬項 比如說我們的飛揚100 我們的防災大會師的績優第一大奬 還有我們的特色學校 特色遊學 我們的藝術深耕計劃 目前我能想到的大概就是這些 對有許多藝文的特色 和評比都得到很好的成績 您剛說最大這個最大的含義其實有 具體的對不對 包含校區 包含軟體跟硬體都包含在裡面 我剛剛所指的大概就是班級數跟學生數 他的校地也算是最完整的一個小學 現在班級數大概多少 現在包括我們的分校是有34班 包含分校 包含分校 所以還有一個分校 我們有一個恆春國小南灣分校 在南灣嗎 是的 然後距離呢 距離大概三四公里左右 三四公里 所以班級數算蠻多的學校也是最大 風景也是最優美的 還有很多很多之最 剛剛我聽到一個就是 也有很多的國外的學校也來參訪 這是包含校長老師也包含同學嗎 是 有小朋友 有老師也有教授有校長 大概哪幾個國家呢 因為我是去年才上任到現在還不滿一年 紀錄上大概有新加坡北京上海香港 那我來了之後 我是有接待過海南島 甘肅 甘肅省 還有山東 北京 蠻多的耶 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 他們都想要來到恆春國小參訪 因為我們已經參加過10年的特色學校 也有連續三年入選特色遊學 教育部特色遊學兩個計劃 一個是10年 一個是三年 所以在這些網站上面 都會有我們學校的資料 還有一些交流協會 比如記者公會 甚至宗親會 也甚至介紹過來 就是來我們學校做參訪 但是來參訪的確實都是教育參訪團 您剛特別講到這個特色遊學 我覺得也先讓我們聽眾朋友認識了解一下 到底什麼是特色遊學 能夠吸引這麼多學校還有教育界的朋友 社會賢達人士都要來參訪 我們先把學校的特色遊學 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好嗎 我們學校的特色 當然恆春的特色當然是恆春民謠我們在節目片頭就有聽到 那恆春民謠事實上他是包含了詩 月琴 還有歌謠 包含這三個元素 詩 月前和歌謠這三大元素 是的 那我們恆春國小很重視這樣的 我們這樣的一個傳統的文化 傳統一個在地的文化 世上這個文化已經失落了許久 我們現在的一代也不曉得怎麼樣 來跟我們阿公阿嬤那一代 來有共同的一些語言 那我們恆春國小就是基於這樣的裡面 我們建立起這樣的一個在地文化的教學 沒想到就大受歡迎 引起社區阿公阿嬤的歡迎 然後在教育部推動特色學校的時候 本著一魚多吃的概念 我們就送件了 送件了在10年前錄取了 錄取了就一發不可收拾 那越來越多的學校 越來越多的人來我們學校做參訪 那也讓我們越做越起勁 我們的孩子也越做越有自信 所以他是一個其餘在地發展 把特色找出來 恆春的民謠 剛剛校長有特別提到他三大元素很重要 詩月琴跟歌謠 所以恆春的歌謠呢 聽眾朋友或多或少 從思想起就是一個很好的回憶 很多的聽眾朋友都應該認識 可是他只是其中之一的 我們從詩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為什麼這個詩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呢 詩哦 我們有一個已故的民謠學者 叫做宗明坤教授 他就有這樣說過了 他說恆春民謠之中 有長輩的教訓 有先人的智慧 有藝術的價值 還有文學的美 換句話說 恆春民謠的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用 有智慧也充滿了文學之美 是的 所以這樣的一個詩 也是我們在教學裡面也會帶著孩子們來創作嗎 所以他不僅僅是保存 我們先人的智慧 是不是也有新的創作元素 我們學校的課程 不斷地在精進在滾動 然後今年我們把它聚焦在詩的部分 那小朋友要能夠習詩用詩 最後能夠樂詩 樂詩當然就是最高境界了 那習詩背一背 我們這個先人 我們長輩曾經創過的詩句 然後用詩 就是可以把我們這些詩 或自創的詩 或是先人的詩 寫在我們的寫作裡面 用在我們的解說裡面 最後我們的樂詩就是要用這些詩來 參加我們的國際民謠節 是 來傳唱 那其中很重要 詩是一個最重要的元素 而且他跟我們的課程內容也互相的連結 這月琴的修練也是要啊 是不是我這樣想就好像聽起來 從老師校長到同學們 人人應該都會彈奏 是不是這樣子呢 事實上彈奏樂月琴 在恆春國小是每一個小朋友必修的課程 他是必修 是 每一個四年級一定要學會彈奏月琴 那在我們學校彈月琴有分成ABC三級 A級當然就是可以表演級的 那B級就是大概可以自娛 那C級大概最基本功的 就是從四年級開始學起 是 四年級是普遍性的每一個四年級都會報到月琴 那老師們呢 就是老師們自己要先學會了 才能教孩子們 所以他不僅僅是音樂課裡面的學習而已嗎 對不僅 我們老師大概週三進修 老師在剛開學之前的備課 老師就會接觸到這些東西 我們也會請我們恆春的民謠傳藝師 來跟老師做這樣的精進的研習 聽說校長也會對不對 校長說他差點要從恆春 帶一把月琴來我們錄音室演奏了 校長是在什麼時候 您自己是在什麼時候接觸 我是土生土長的恆春在帝人 但是很慚愧 我到了大概42歲才開始接觸到月琴 第一次抱月琴是42歲 已經長大了 所以你的國小也是在恆春的學習的嗎 成長 但那個時候學校教育理念並沒有這一環 那時候不重視 那之前聽過了嗎 思想起或月琴的 聽過聽過 很多歌謠也有 我是聽媽媽唱過 媽媽唱的 但是自己開始學是42歲 但是已經擔任校長 我擔任校長的第一年 那是在前所學校對不對 深海國小 所以開始學那時候的感觸如何呢 那時候就想說 以前媽媽在唱這些歌的時候 真的覺得聽不下去 真的 媽媽為什麼要唱這些歌 為什麼不唱小小羊兒要回家 那個時候是每次聽到我們長輩在唱這些歌 心裡面都有一個OS 聽不下去了嗎 聽不下去了 那時候年少不懂事 因為唱什麼聽不懂 聽不懂 也沒有那一種感覺 也沒有長輩跟我們講唱的內容是什麼 為什麼要這麼唱 所以其實聲音從你耳朵過去 並沒有體會他的歌詞的含意 是 或是他過往的歷史故事 並不了解 所以沒有珍惜 這音樂就飄走了 就飄走了 但現在學習的心情是不一樣的 現在覺得以前事不關己的是 現在覺得已經刻不容緩 已經要推動 因為好像覺得我沒有推動這樣的 優美的歌謠 優美的詩句 好像就要不見了 所以在許多人的努力之下 尤其有一個人我一定要特別的介紹 是我們恆春國小的前任校長叫江國良校長 江校長 他在我們恆春地區是 不只是一個教育的領導者 他同時是個文化的領導者 所以他在民謠的推廣這一個區塊 也用了很大的力 包括學校包括社區 整個大家都開始推動起來 所以大家這麼重視 也要多虧了我們江校長 花了很多心思很努力的把詩月琴歌謠 結合起來跟課程互相的連結 讓更多的老師跟孩子受惠 同時呢也讓所有的教育學者 和我們所有社會大眾 重新來認識了解 所以今天我們藉著校長到節目中 也讓聽眾朋友更加認識了解一下 這樣的一個本土在地的教育 又能夠結合戶外的教育 那麼又結合了當地的特色 而且讓國外這麼多學校們 也來參訪認識和了解 魅力究竟在哪裡 他跟我們的12年國教 未來的連結又是在哪裡呢 我們接下來就先讓聽眾朋友 先欣賞一下歌謠好不好 校長來為我們介紹這一首四季春嗎 四季春的前奏 然後吟唱是歌謠是思想起 我們在欣賞完這首曲子之後 我們繼續請校長來跟聽眾朋友 特地介紹我們的恆春國小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國際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行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到 國境之南遠從屏東線恆春國小來 到我們節目錄音室的鄭鴻博 鄭校長在節目中來跟聽眾朋友介紹 剛才我們聽得就是校長特地為我們帶來 貴校的小朋友們所以演唱 還有其中歌謠跟詩的部分的結合 四季春這首曲子 對不對 是 那個月琴的部分也是同學們的彈奏嗎 是的 這是我們A級的小朋友 對對對 已經可以來演奏歌謠對不對 是這次他們到另外一所學校 去表演我們所給他節錄下來的 所以幾所學校 就是整個學校附近都包含其他的國小 都有這個遊學作為互相的連結嗎 所以遊學不僅僅是在恆春國小 恆春國小是攜手很多學校 他們都是我們的聯盟之一 包含有哪幾所呢 您以前的 大光國小 山海國小 對 以前服務的學校 山海國小 那你畢業的學校有沒有 大坪國小曾經 也有 那各校都會展現他們的特色嗎 各校都有各校的特色 那恆春民謠是 所有學校的共同特色 所以其他的學校也會來在教學裡面融入 我們的民謠創作 會會 所以他們也會做月琴的教學等等嗎 相關的 是 哇這是很重視我們在地的文化 那您剛剛節目前段也特地提到 有這麼多的學校 從海外來我們恆春做一個交流活動 在這樣一個參訪的過程裡面 聽到的或者是您觀察到的 他們的想法或者是學習到什麼 請校長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 好的 首先我要特別要報告的是說 藉由這些來參訪的學校當中 我們的孩子 藉由跟別的學校甚至其他國家 來交流這樣的機會 學校的孩子也拓展了事業 然後也因為能夠為故鄉代言 就增加自信心 然後在這些學校 來參訪的學校他們在結束綜合座談的當中都會對學校我們所做的給予高度的肯定 甚至我們的預購有這樣的參訪團說 本來想要失望 本來就要失望的離開台灣 直到來到恆春國小 看到那麼深厚的文化底蘊 看到那麼深厚的教育底蘊 看到孩子在這麼偏僻的地方 還那麼有自信 才覺得說他們是不虛此行 所以他看到了孩子們的眼光當中 展露出的這種自信心以及他們表達出來 最重要的是結合在地的特色 這也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 所以恆春國小來說要發展這樣的特色 是不是在這樣之前 有做過很多的一個想法啦規劃啦 因為十幾年來的累積下來的這樣的成果 那你們是不是也回首來檢討一下 這樣的一個教法是你們想要的嗎 能夠達到你們原來的規劃所期望的嗎 我想我們常常講 課程是滾動的 是不斷地在發展不斷地在精進的 一開始我們學校是著重於在民謠的教學 那麼在民謠的教學 嚴格來講只是音樂課的一部分 一開始只是這個樣子 然後後來覺得民謠他不只是音樂課 他還有先人的智慧 還有其他的長輩的教訓 他還有文學的價值 所以我們就才會著手去設計 一整個系統性的課程 也因為這樣 也因為這樣的課程設計 前面我們講過 我們連續10年獲得教育部特色學校的殊榮 也連續三年獲得教育部 特色遊學學校的入選 因為有這樣的成績 所以讓我們越做就越起勁 不覺得會疲憊跟勞累 而在這樣的過程裡面 老師們的學習又是如何的呢 我相信有很多老師 因此而激發出他們很多的教學新的想法 或有創意的一個教學的方式 所以針對老師教學這個部分 是不是請校長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呢 老師我想全國的老師都非常的累 在偏鄉的老師尤其要付出的更多 尤其是沒有這樣民謠基礎的老師 來到我們學校 然後想要以恆春的在地民謠 跟小朋友交流 事實上他們是有一點 有點挑戰的 但是因為我們學校有一系列的 這樣的課程 大概學校所有大部分的課程 都會跟我們的在地民謠 或者詩歌或者月琴 我們的詩會有做連結 剛過不久的就是我們的單車畢旅 120公里的挑戰 我們今年要挑戰的學生有36位 畢業生 對畢業生 不是所有的畢業生都參加啦 就是有36位 但是陪同的老師有24位 將近一比一了 對 這些老師都是利用 都是利用假日來陪小朋友訓練 總共有17次的訓練 是沒有補休沒有津貼 所以不一定是這些班級 這些畢業生的導師了 不一定 也許是科任老師 或甚至是沒有教過他們的老師 所以大家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 那為什麼老師會很情願的犧牲假日這樣投入呢 因為事實上老師覺得 他們的教學熱情 有被挑起來 有被引動了 那如何引動他們呢 我覺得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 校長帶著投了 校長也會參與對不對 對 校長有顯露出那個他曬傷的地方 是不是 所以您也是全程陪著孩子 這17次的練習當中 不管是單車的一個畢旅 甚至是月琴 您剛剛說42歲您自己來挑戰學習 所以在一個教學相長的這樣一個情況之下 不僅僅是我們的孩子學習到 我覺得對於校長行政人員 或是學校的老師來說 這都是一個新的一個熱情的重新挑起 這是很重要的部分 所以校長我們怎麼樣來帶領 像您是在地的校長對不對 那有的老師他真的是從外地的 他可能對於恆春啊 在地的文化特色 他必須要進一步的認識了解 他才能夠融入他的教學當中 所以針對這個部分 學校做的努力有哪些呢 有沒有一些培訓增能的課程 或者是一些社群來協助老師們呢 培訓是在每一個學期 每一個學年的一開始 就會由我們恆春民謠的傳藝師 可能是民謠發展協會這樣的傳藝師 甚至我們的人間國寶張日貴女士 也會到我們學校 親自來教 對 她有三個弟子 他本身也會來 來學校來教授我們的老師 老師有這樣的基本的認識以後 老師就可以進入課程的設計 我們先設計課程 讓課程系統化 然後我們在利用我們的民謠元素 不斷地修正精進 然後滾動聚焦 我們學校還有設計五玩六遊二結四技 這個都是每一個課程 每一個模組 都是可以跟我們的在地文化教育做連結的 五玩六遊 我們可不可以仔細的介紹一下 您剛剛說的這些內容 就是闖關 五玩就是五個闖關 六遊就是六條遊學的路線 有六條遊學路線 是每個年級不同嗎 每個年級不同 所以六個年級 比如他們到海邊如果進行海洋教育的體驗 我們浮潛的課程 就要先會背誦一首我們的民謠詩 我們的恆春詩 我們真的沒想到浮潛之前還要先背一條民謠施 要不要聽聽看 要要要 校長要背給我們聽嗎 這個叫做海水無嚐 這首詩叫做海水無嚐 海水無嚐不知鹹 蕃薑無喫不知辛 事情親自來體驗 才知滋味是怎樣 其實蠻簡單的嘛 所以小孩子應該是琅琅上口的 是的 這是一年級的嗎 這是每一個小朋友幾乎都會背的 這是我們鼓勵小朋友要勇敢去體驗 不敢體驗你永遠不知道箇中滋味是如何 所以如果會害怕的孩子 我們就鼓勵他一點 然後呢 由這個勇敢的 向前的這個膽子特別大的來帶領他們 所以在這樣的過程 如果有的孩子他真的是 我就是學不會 或者是我會害怕 有的說我真的對音樂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或者是在學習過程遇到挫折的時候 您怎麼樣來鼓勵他們 應該也有這樣的孩子嘛 有的 對於每一個孩子永遠都不會放棄 讓他學習的可能 如果怕音樂的 我們還可以教他唸詩啊 唸詩 像剛才一樣對不對 唸就好了 只是要敢開口就好了 如果也不敢唸詩的 我們可以教他寫詩啊 教他寫詩 用各種方式來接觸跟認識和了解 如果沒有辦法寫完一首完整的詩 那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讓他填空啊 填空也是一種方法 好方法 所以針對不同的年齡層 不同的孩子的學習的進度 我們給予他不同的方式 在地文化的教學 應該是鼓勵小朋友學習 而不是要打擊小朋友的學習 沒錯沒錯 所以是鼓勵他們 會不會有孩子 就是自己學完 就突然會說 這個好像我在家鄉可能聽阿嬤阿公 阿嬤有唱過 就是說可是他像您小時候一樣 原來沒有注意到 可是經過學校的一個帶領之後 他們有些回饋呢 孩子們的回饋和想法是什麼呢 曾經有孩子回到學校這樣跟我說 校長 我教我阿嬤唱民謠呢 教阿嬤來唱民謠喔 是的 回到家裡來教阿嬤 沒有錯 事實上大概現在阿嬤那一代的 大概也忘記了 然後還是小朋友回家 跟他們這樣哼哼唱唱 或許能夠勾起阿嬤的記憶 或許連阿嬤當初小時候都沒有學過 這真的是很棒 把這個可能曾經有一度失傳的這些歌謠呢 會藉著學校教學的方式 讓孩子再帶回到家庭當中 跟著父母親跟著阿公阿嬤 一起重新地來溫習這樣的一個感覺 真的是特別特別的溫馨 好 我們在欣賞校長帶來的歌謠之後呢 我們再進行下一段的訪談 接下來我們要聽的這個歌謠呢 這是什麼 這首歌比較陌生一點 狩獵的手 我們是說守牛調 這也是我們同學們演唱的彈奏的對不對 是的 這是我們的民謠校歌 好 校歌嗎 是的 我們好好來欣賞一下 恆春小孩就是民謠的子孫 詩唸來有靈魂 我們是民謠的子孫.... 恆春民謠真好聽 要用月琴我不怕 民謠唱的最大聲 觀眾請給我們掌聲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我們今天節目當中 邀請聽眾朋友一起回憶 我們常常聽的思想起這首曲子 那麼它其實是恆春的在地的民謠 月琴中的這樣的一段記憶 可能在很多人的歲月當中 好久好久沒有喚起 今天我們就好好的來欣賞一下 為聽眾朋友邀請的是屏東縣恆春國小的鄭鴻博校長 在節目中跟聽眾朋友分享 我們剛才聽得就是您服務的這所學校的校歌對不對 是的 這首歌這歌詞帶來的含義是什麼呢 它本身就是一個本土教育 在地文化的教育 它一開始是這樣說的 屏東古早叫阿猴 叫阿猴 屏東早時候的一個古稱對不對 是的 阿猴 南邊恆春是我家 南屏恆春是我家 南邊的恆春是我家 哎呀 翻譯有點弱了 人人樸實情意厚 人人樸實情意厚 出產椰子和洋蔥 我真的不會這句是什麼 就是他的出產他特產是椰子跟洋蔥 椰子洋蔥喔 我就常常在路邊有看到 是 對這真的是特色 三台山下有學校 三台山下底下有一所學校 就是恆春國小 學生活潑有禮貌 活潑又有禮貌的學生 老師認真又很棒 認真又厲害 恆春國小是我家 是我家 真的很棒這首歌詞 每個孩子對恆春民謠有認同 對學校有認同 對土地有認同 孩子對土地對故鄉的情感 從小就建立起來了 哇 這一種認同跟這種自傲和自信喔 並不是現在獨有的 在過往的過程 如果沒有推廣我們的本土教育 或者我們特色教育之前 你想想你自己唸書的時候或中學的時候 你會覺得以這個為傲嗎 是的 大概從我到現在我們學校的孩子 這中間的這30幾年這30幾年的孩子 常常覺得唱民謠是丟臉的 是有一點抬不起頭的 會有這樣一點點的很微妙的心情 是 他們喜歡的是流行歌曲 喜歡的是西洋音樂 甚至覺得這樣的恆春民謠是不入流的音樂 是阿嬤阿公在唱的 那個古早時候 對對對 古早時代的 可是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一個轉換 你現在從我們的孩子身上 就看到了這樣一個傳唱 而且非常自然的他們就唱出來 而且他們就覺得這就是我的家鄉 我所喜歡的 我們應該傳唱這個觀念的改變很不容易 第一個我們設計課程 讓孩子覺得我唱民謠彈月琴 不再是那麼的困難 不再那麼遙遠 第二個我們給孩子舞台 只要你肯 只要你敢 你肯學就有舞台可以表現 像我們的校內競賽 我們的恆春民謠大賽 都是孩子的舞台 那我們給成功 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功 剛剛也說過我們的孩子有分ABC三級 不管哪一級的小朋友都可以上場去表現 永遠有展現的機會 孩子到我們社區也獲得肯定 比如說我們有一首詩是這樣的 詩我們學校的詩說新語有這樣寫 林投葉長刺很多 早期海邊長滿地 風吹雨打都不怕 火燒不死還冒芽 這是解說員在解說濱海之路林投 林投 可是我們的孩子講的比解說員還要深入 我們的孩子說 這一首詩表面是在寫林投的樣態 林投的特性 事實上他也鼓勵我們 要有不畏艱苦 不為艱難這樣的意志跟品格 所以那個解說員聽了 差一點拜我們的孩子為師 好特別喔 就林投這樣的一個植物的解說 其實他也是在地特有的植物嘛 是的 然後呢孩子經過這樣的解說 他的表達而且用這個詩歌的傳唱的方式來表達出來 所以在這樣的一個學習的過程裡面 孩子完全能夠藉由情境的教育 融入到他們的生活當中 所以這很難忘記誒 所以不由自主地 他們自己可能念著念著傳唱著 他們自己也是一個創作者 所以創作這歌謠對他們來說一點都不難 寫詩對他們來說一點也不難吧 漸漸的都得心應手了 是 所以他們的語文的能力就這樣慢慢地累積起來 是 這也是我們12年國教所強調的 對對 12年國教強調核心素養也這樣的一個 其實等於是你們很早就已經在進行當中了吧 所以這中間的連結 您個人是不是把這樣的一個發揮 跟我們就核心素養 老師們在教學上的一個轉換 也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好嗎 我想到這邊我還要再唸一首詩 好 用這一首詩來表達 我們在推動本土教育 推動戶外教育 我們有一首詩是這樣說的 要直就要打開心胸 感受世上的各種美 戶外教育最可貴 生出素養心花開 哇 你這是為12年國教特別寫的嗎 是 當孩子他能夠從在地文化裡面 得到鼓勵 得到自信 他心裡就會有能量 心裡有能量就會身心健康 就會長出素養 這個就是12年國教我們所要培養的 這是校長寫的嗎 一定校長寫的詩 真的好符合好貼切 所以用這樣的一個方式來表達 其實我們光是聽著聽著 就不由自主的嘴角也微笑了 臉部的表情也放鬆了 不會覺得12年國教好像又覺得 有很多的任務啦工作啦 轉換到我們的身上還有到我們任務當中 而能夠用這樣的一個心情 其實很自然的很貼切的 就把它表達出來 是的 一魚多吃嘛 像不一定是 我們在推動在地文化的同時 我們也在推動環境教育 對 我們也在推動美感教育 推動品格教育 對 所以他並不是我們只有初切的想像 他是音樂的可能是跟語文教育比較結合在一起 然後其實他可以連結到所有的各個領域嗎 是的 生活上所用得到的 事實上我們都可以跟我們的在地文化 我們的恆春詩 恆春民謠來做結合 這樣一個豐厚的一個 你們花了很多時間的累積 又把它做一些保存 或者是一些更多的連結發揚嗎 在網路上或者運用我們的科技 或者運用我們很多這樣子參訪方式 就是不是只有我們恆春國小 或者你們周邊這些遊學的聯合的學校 我們希望讓更多的聽眾朋友 更多的其他學校 也能夠感受到 尤其是其他學校也想發揮他們的 發展他們的特色的時候 校長可以給一些建議好嗎 您是怎麼樣做 讓他既保存得好 扎根又扎的深 然後又能夠讓更多的朋友 更多的其他的學校做一個借鏡呢 借鏡好像不敢啦 不過倒是有幾個參考的重點 第一個我想不能為了要特色而特色 為了本土而本土 怎麼說 我們一定要了解我們自己的文化特色在哪裡 我們的優勢在哪裡 我們有什麼 我們有什麼 我們跟其他學校 跟其他地區的學校有什麼不一樣 這個才叫是我們的特色 而這個特色必須要能夠去提升孩子的學習 提升他的自信 提升他的尊榮感 這個才是我們要的 也就是說我們要特色還是要經過篩選跟取捨 第二個就是要能夠課程化 要課程化 對 要能夠課程化 而且要能夠延續 不能今年做明年不做 這很重要 有些可能有些學校會 他因為拿不到教育部的計劃的補助 於是就停頓了 好可惜 那這個太可惜了 因為這樣學生就沒有辦法獲益了 所以要課程化 而且要不斷地精進 然後不斷地滾動 然後最後能夠才能夠延續下去 第三個我想教學策略也是很重要的 教學的策略 也就是說 簡單來講就是要學生覺得很有趣的學習 真的很重要 是在玩 在玩當中有趣當中 完成了我們在地文化的這樣的傳遞 那最後我覺得家長跟社區的力量一定要進來 在學校的很多課程如果沒有家長的支持跟參與 是非常可惜的也不容易成功 家長看到孩子在改變 孩子在進步 孩子越來越有自信 那家長一定會參與的 一定會肯定的 那這樣來推動是比較有機會成功的 是是 好 校長特別給我們四大重點 就是不要為了特色而特色 那麼同時要課程化 要能夠延續精進 要能夠滾動教學 第三就是我們要建立起教學的策略 要讓孩子覺得有趣 那他學習的動機才會高 最後一點呢 就是家長跟社區的力量一定要進入到其中 這樣才可長可久 可深化可擴大 我相信經由校長的特別的介紹呢 大家對我們恆春國小的特色教學 跟國際上的學校各校的參訪的一個互動的過程 讓聽眾朋友更加的認識了解 節目最後我們是不是還是要介紹 經由一首歌謠或者是詩歌呢 讓聽眾朋友更加的感受恆春國小的魅力呢 校長 好 我們詩說新語有這麼一首詩 大家聽起來會覺得很奇怪 這是恆春歌謠嗎 可是一點也不奇怪 這是我們小朋友發明出來的 你以為我在遊戲 其實我在學習 你以為我在學習 其實我在想樂趣 你以為我在想樂趣 其實我在累積能力 好感動 小朋友的創作嗎 幾年級的 一點都不像是恆春的民謠 但是小朋友就能夠長出這樣的智慧出來 哇 長出這樣的能力 用一首詩做一個最好的完結 也說明了到底什麼是學習 到底怎麼樣長出他的能力 這首詩的詩的題目呢 學習 好 好學習 好 我們就把這首詩送給所有的聽眾朋友 在無數的歌謠當中 愉快的學習 愉快的成長 真的是非常幸福的一件事情 謝謝校長在節目中的分享 謝謝您 謝謝主持人 謝謝所有聽眾 是 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6:05 繼續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類型 音訊 製作年份 2018 關鍵字 / 詞 本土教育、環境教育、音樂、品格教育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instagram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