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標題「國際教育心動線」107年第47集「用科技戲說臺灣─談遊戲式學習」
影片說明 本院「國際教育心動線」第47集「用科技戲說臺灣─談遊戲式學習」專輯,邀請基隆暖暖高中王嘉萍老師,分享各科教師如何運用經由整合遊戲機制、認知與互動理論分析後所設計的20分鐘內微型跨領域的教學遊戲活動,利用AR/VR或GOOGLE MAP科技軟體等媒介,來輔助以學生為中心的翻轉教學,讓學生親手進行遊戲操作,在遊戲活動中便同時具備自主學習、即時診斷與鷹架回饋功能!
觀看次數:3,188
本影片完整講稿國際的教育趨勢
全球的教育脈動
深入報導深入分析
歡迎收聽由國家教育研究院與國立教育廣播電台
共同製作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聽眾朋友晚安
歡迎您在周一的晚上一起收聽我們的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我們邀請聽眾朋友來認識一個非常特別的遊戲化的教學模式
我們稱它為
微翻轉遊戲式的學習模式
它非常特別
而且讓我們的同學們在學習的時候呢
能夠對於自我的認知瞭解提高很大的內在的動機
同時能夠促成同學們他們自學過程中
非常完整而且高層次的一種認知思考的歷程
到底什麼樣的遊戲式學習
會幫助我們的同學們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呢
這是我們今天的專題訪問邀請到基隆市暖暖高中的王嘉萍老師
嘉萍老師同時是台科大微翻轉遊戲化教學團隊的學科社群總召老師
在今天專訪當中嘉萍老師就要跟聽眾朋友分享
她的教學心得
好在還沒有進行這樣的一個主訪談之前
歡迎聽眾朋友先收聽由我跟登偉
來為聽眾朋友特別收集資料整理的國際教育脈動
這個單元是為聽眾朋友製作報導國際教育的相關訊息
是由教育部國際及兩岸教育司
還有教育部各個駐境外的機構
來協助我們收集整理相關的訊息
由正在大學就讀的范登偉同學來為聽眾朋友編輯播報
歡迎聽眾朋友一起收聽
國際教育脈動
聽眾朋友大家好
我是謝若男
大家晚安我是范登偉
在今天的國際教育脈動單元裡面
我們要從體育跟科技的角度
來帶領聽眾朋友了解
對於學生的學習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呢
香港的衛生署最近就引述了一項研究指出
運動跟課業的關係表現呈現的是正相關
美國微軟跟臉書基金會呢
则要從科技的角度來改善現行的教育政策
同時呢也發現到雖然科技發達
但是過多的資訊對於學生卻沒有很多的益處
最近在香港就引述了國外的研究發現到
長期固定的做適當的體能活動
對於大腦的發展是非常有益處的
香港衛生署最新一份
非傳染病執集的引述
外國研究結果就發現說
喜歡運動還有比較活潑的青少年啊
對於學習數學或是英文科之後
他們獲得A成績這樣子比率也高出兩成
而且那麼比較活潑的學童
他們對抗逆境的能力比較好
有比較高的社交技巧
還有社會適應力
還有心理社會等等這樣子功能
亞洲運動還有體適能治療中心就發現到說
身體活動會影響腦部的生理機能
增加腦部的血管生長
還有血液的流動
還有促進神經元的發展
還有神經突觸的可塑性
這些腦部結構還有功能變化
可以充分的學生的學習效果
還有學業成績
同時我們剛剛提到在心理的層面
運動也可以為兒童青少年帶來
心理還有社會方面的健康這樣子益處
是可以增強他們的自尊心啊
還有社交技巧等等
這真的很不錯啊
不過那香港兒童跟青少年在整體的體能活動的評分標準上
卻被評為是倒數第三的低級
造成這樣的現象他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好主要還是因為說
香港青少年他們的課業壓力都過大
下課的時間都沒有辦法做體能運動
而且家長也不太支持說他們的孩子出去戶外動一動放鬆一下
再加上長久做功課
那麼做完功課就玩電腦手遊不離身等等
沒有辦法做一些比較充足的伸展運動
讓肌肉柔嫩度追不上骨骼生長
所以呢才會出現身高齡偏矮的情況
跟台灣的孩子好像
除此之外密集的額外補習也壓縮到運動的時間
就是上課完要到補習班補到天荒地老
這樣的情況卻沒有辦法讓血液回送頭腦
可能會造成頭可能會比較昏啊
那接下來就會有比較差的學習效果
所以說香港衛生署就建議學校一些簡短的活動時間
不需要增加的一堂的體育課程
像是上學前帶學生跑步15分鐘
放學後半個小時打個籃球
排球等等都可以讓學生健康產生比較有益處
而且促進腦部神經元的發展
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比較有效果
增加他們邏輯思考的能力
我們錄音的時候也可以動一動
其實還有一項值得我們高興的事情就是
美國的微軟跟臉書基金會最近聯手
要來找到在校園裡面最先進的教學策略
讓老師們參考
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微軟公司跟臉書的CZI基金會正在合作
做一項新的研究計畫還有發展計畫
重點就在附近發展新的措施
也就是新的教學方式給老師參考
讓老師能夠更有效率的追蹤學生他們的寫作能力
數學技能
還有執行技能等等
比方說像是他的自我控制力
還有自我實現這樣子
在基金會裡頭的研究人員就表示說
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啊
不少的學生對於資訊的批判力可能比較不足
尤其現在高中生正享受這一些資訊比較充實的時代
似乎需要更有效率提高學生他們寫作能力
還有資訊篩選的能力
尤其是這一種論證性的文章的思考模式
都需要全面的寫作的解決方案給老師參考
那麼來衡量學生他們的進步狀況
還有寫作能力的新制度
還有促進更多合作跟回饋的新工具
除此之外也希望能夠提升提高學生對數學的應用
以及針對事情的這種執行能力嗎
是
所以基金會的研究人員就希望能開發出
比較個性化的數學教學工具
來幫助老師解決個別學生的需求
同時也可以了解學生
他們在學習數學方面遇到什麼樣的困難跟障礙
才能提供個別學生比較有效的補救措施喔
那麼再這麼一來啊
學生在處理資訊還有邏輯推斷方面
能夠得到不錯的學習效果
而這樣子的學習方式也替學生在學業成就
甚至到未來職涯生涯當中成功與否的關鍵喔
也就說你有數學應用能力
還有對事情的執行力
其實對未來職場方面都是蠻重要的一環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
學生其實可以透過這些策略來提高自己的執行能力
達到所想要的目標
目前啊這三項的這個教學的策略
也正在積極的研究
還有改善希望能夠提供給老師作參考
你提到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
其實史丹福大學就發現到資訊太多了
反而會影響到學生的學業表現喔
史丹福大學最新研究就發現到
當學術上比較有競爭力的大學生
能從書上課程規劃平台獲取先前學生的成績數據
也就是他們可以跟他們學生一起比較成績之後
發現說學生整體的成績表現反而變差了
所以說研究人員就發現到說
使用這個數位平台學習上課
跟別人比較或者是用數位方式這樣子上課之後
總體成績也就是他們所謂的GPA
平均就下降了0.16點喔
所以如果說我們引述研究人員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起的話
雖然這樣子影響並微不足道啊
但是卻是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
原因就在於說學生他們在使用這些數位平台學習
還有看到太多的資訊過後呢
他們學習的行為就會完全改變了
針對這個課程的規劃平台有沒有
一些能夠來改善學生資訊整合能力的這種辦法呢
學校研究找來的實驗對象幾乎都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
但是從成績分布還有課程退選率
就是學生對於課程的評量結果
還有每周學生花費學習時數等等
這些綜合指標判斷就發現到
學生他們自身的學習行為會受到非常多因素影響
包括說競爭力過強的問題
或者是資訊篩選不足的問題
其實我們剛剛提到的
這些資訊太多爆量的問題都有可能會導致
學生們他整體GPA下滑的這一個結果
也因此在學生行為的部分
無論是資訊篩選或者是資訊的期待值
都是接下來大學部門要去仔細思考
說在平台上面提供這些資訊的數量還有形式
要怎樣子去改變跟呈現
那麼才不會那麼漸漸影響到學生在學業方面成績的表現
這的確是我們應該注意到的一個事項
今天在國際教育脈動單元裡面就跟聽眾朋友分享到這
謝謝大家的收聽
謝謝
拜拜
請聽教育瞭望
國際教育心動線
在今天節目當中特地為聽眾朋友邀請到
基隆暖暖高中的王嘉萍老師
嘉萍老師你好
主持人好各位聽眾大家好
是我們特地請老師來跟聽眾朋友介紹
什麼是微翻轉遊戲化的學習
到底什麼是微翻轉
我們先請老師先把這個名稱的定義跟聽眾朋友說明一下好嗎
微翻轉是由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侯惠澤老師所提出來的
一個教學模式
微翻轉我們主張的是在課室裡面一堂課大概50分鐘
只需要翻轉大概20分鐘
稍微微微的翻轉一下
這樣子呢其實就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效果
20分鐘裡面包含有大概差不多10分鐘左右的遊戲
我們就加入一個遊戲的媒材
那這個遊戲是經過設計的
所謂的認知學習的一種設計
是符合我們大腦的學習機制
這樣子的一個遊戲我們設計出來之後
融入到課程裡面可以促進孩子的學習
再有10分鐘左右的一個討論
這個討論會是比較for這個遊戲的部分
然後也是比較深入的
那這樣的話整個20分鐘就可以達到一個很好的學習效果
他跟一般的遊戲式的這種教學方式
或者是我們說翻轉教學
其實是層次上還是有些不同
就是說翻轉教學當然
一剛開始翻轉教學講的是孩子在家裡看影片
然後來到學校來做討論
當然現在廣義的翻轉教學是老師只要願意做改變
教學上面的創新的改變
可能或許我們都可以定義在這樣子的翻轉上面
我們的微翻轉其實它就是一種遊戲式學習
只是說我們主張的是說
20分鐘的時間你把它做一點微微的改變
假設你第一次試
你發現不好
你還有30分鐘可以用你自己的方式把它救回來
所以我們覺得第一個它是比較省時的
第二個就是它是一個比較安全的方式
可能會比較讓老師們願意去做一個嘗試和學習
你剛才特別有講到這個認知設計
是不是進一步跟大家說明一下
認知設計就是說
我們其實還在學習的時候
我們去剖析孩子在學習的時候
應該會經過什麼樣子的歷程
所以我們會發現說
你拿一張學習單給他或是直接一直講述
可能那種是一種比較單向的方式
包括如果說影片也是一種比較單向的方式
所以孩子其實如果他沒有注意力在你身上
他可能很難促進他學習
他可能就一下子可能就睡著了
或者是可能就想到別的事情去了
那所以如果你要讓大腦可以跟著你去學習
可能第一個你可能運用卡牌
一個卡牌圖案可能會讓引起他注意
或者是他在操弄的過程
所以通常我們會運用一些這樣的媒材或是數位遊戲
那先讓孩子注意力先透過視覺
然後注意力看到這個東西
看到這個東西之後呢
他就會開始出現在思考
所以我們裡面當然要有一些學習內容
再包括就是說
這些學習內容可能是有經過一些設計的
那會促進他一直往裡面去探索跟思考
或者是有一些線索他去做分析
所以這是一種認知的設計
特別有設計安排的
對 就是說有了注意力之後
然後他開始會進入去思考
思考的時候探索的時候才會從他的大腦裡面開始去搜索
可能哪一些他過去的經驗裡面可能有這些
他開始才會產生後續的認知
所以他可以藉助的媒材應該是很多元的吧
很多元
所以有我們比較熟悉的桌遊
桌上遊戲或者是像數位遊戲
數位遊戲包含
包含比如說包含我們自己開發的一個密室逃脫
密室逃脫的數位遊戲
那它本身我們就已經把這些鷹架
還有這些就是認知設計都已經設計好了弄好了
所以老師其實如果他有興趣的話
他只要去改變他自己裡面的學習內容
還有就是去設計那個情境故事
可能就可以去變成是屬於他自己的一個教育遊戲
所以他涵蓋的範圍跟領域是很廣的
很廣的
其實各科都可以使用
各科都可以
哦 好特別喔
就是說一般我們其實用的比較好的
像密室逃脫遊戲
他比較有程序性的知識在裡面
所以我們大概在自然科運用的很好
因為我自己本身是化學科
所以我們是從自然課切入
但事實上其實我們也慢慢有開發出一些孩子
因為我們在學校其實有開發這樣子的一個遊戲設計的一個課程
讓孩子也去做教育遊戲
所以其實也有其他科的
那當然其實我們團隊裡面不只做這些
比如說數位遊戲裡面還包括街景遊戲
街景遊戲
就是結合Google Map
對 街景遊戲
然後他可能就會比較符合像社會科
或是可以結合一些在地人文特色的一些設計
那當然也有比如說像老師做很多
比如說包括AR
現在的AR他會做一些搭配或者是VR
其實我們都有在嘗試
都包含在裡面
有都有做
我很好奇同學的反應應該是非常的熱絡吧
因為他這個主動權好像回到他手裡了
沒有錯沒有錯
但是其實剛開始的時候
其實還是要老師的一些教學經驗在裡面
所以呢我們常主張就是說雖然我把媒材做好了
但是到您的教室裡面您最了解你的孩子
所以您還是要去有一些教學設計或者是教學流程在裡面
那才會運用的很好
大家他是不是像我一樣好奇呢
我們的嘉萍老師是什麼時候開始
接觸到這樣的一個微翻轉遊戲設計
然後是不是當時很驚豔呢
是 其實在2014年我正好帶完一屆就是高三班
那我通常因為我們都是三年一輪三年一輪
所以帶完這一屆之後
我就心裡想應該要來再學點東西
或是給自己充實一下
那個暑假我正好接觸到學習共同體
在台北的一個共備團
我們的化學共備團去做課程設計的這樣一個就是增能
但是後來我回來操作的時候我就發現
合作討論課跟我所想的原本所想像的不太一樣
那正好這個時間點
正好因為學校就是我們有教育部的計畫
希望我可以去開設一個新的課程
因為我的教學生涯裡面大概前10年都是在做科學教育
那我那時候就心裡想說我可不可以做一點不一樣的
所以那個時候正好想到我的高中同學
因為我高中同學正好在侯惠澤老師的團隊裡面
所以呢後來我就問他說
上次你跟我介紹那個你們團隊的遊戲啊
這些東西高中生能不能做
他就跟我說我問問看老師
老師馬上就跟我說ok啊
這應該沒有問題的
所以他答應了我之後
我就開始走上了這條路
但是呢其實我第一次跟他碰面的時候
其實談的比較多的是教學的部分
因為我就有很多疑惑啊剛開始
因為那個時候也是在翻轉教育剛開始的時候
我就問他說
為什麼我覺得好像合作討論跟我想不一樣
我覺得一個老師沒有辦法監控這麼多組的討論
可能我靠近這一組的時候這一組有在討論
可是別組可能在討論在講別的事情
可能是我們沒有辦法去掌控的
所以老師跟我做了很多這樣子的
就是一些迷思跟就是可能會遇到的困難的一些討論
一些想法
然後聊到後來他就跟我說
那嘉萍你有沒有想過
就是要不要試試看微翻轉
那個2014年他正開始準備提出這個想法
所以在這之前其實高中以下的學校都沒有
那大學有嗎
大學端
大學端就是侯老師
所以等於說他自己
我覺得他就是在他自己的大學的課室裡面他全部都是做微翻轉
那時候他就跟我說
你要不要試試看
我應該算是大概國內第一人吧
第一個去嘗試的
那時候我心裡想說
這麼OK嗎這樣
所以我開始去做一個嘗試
是找這個體育班的學生
因為體育班的學生對化學這個東西真的太難了
所以他們常常很多時候希望跟你多聊一點
但是不會想要多聊一點學習的東西
所以後來我就嘗試
嘗試之後我就發現效果非常的驚艷
因為我發現孩子的這個眼睛發亮了
然後但是當然不是只有這樣
我那時候其實我當然是有經過一些設計
然後還有做一個行動研究
就是我就做了一份老師帶著我做
我們該怎麼去觀察我們自己的課室
然後操作完之後
我發現孩子呢
其實因為一剛開始他們不知道我要做什麼
但是呢那個單元做完之後
他們覺得他們好像可以學習
所以從這個前側孩子幾乎是空白的
大概最低分可能10分這樣的考試卷
到後側他們就是用這個密室逃脫遊戲
然後呢操作完討論完
然後他們討論的內容比以前多很多
我就覺得哇怎麼會這麼的改變這麼大
然後後來後側的成績呢
最高分可以到83分
那10分的那個孩子可以寫到78分
哇 好感動哦
所以我就覺得說
原來其實孩子是可以的
所以有些我們的面向跟我們的想法
可能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原本的一些教學的內容
所以我就開始重新去審視省思我自己的教學的部分
然後也跟老師開始做一些合作
所以一開始是從一個班級體育班開始起
然後看著同學們的成績有這麼大的改變
一堂課20分鐘
我想說怎麼會
你自己也很驚訝吧
很驚訝
但是當然如果他只是個活化式不會吸引我做這麼久
就是因為後來因為我這個科是一個禮拜一堂
所以後來我就想說
那下個禮拜我下個禮拜要進教室的時候
我心裡想我要拿什麼
我是不是每堂課都要這樣玩
對這樣的話對我來講也不見得是一個我想要的結果
後來我想想不行
我還是要忠於自己的進度
所以我就拿了學習單然後帶著我要給他們看的影片
相關的學習內容這樣進去
進去之後我就發現孩子不是這樣子
就是東倒西歪的
他是眼神很炯炯有神問你說老師今天我們要做什麼
那我就鼓起勇氣說
今天我們就是要來看影片然後要來寫學習單來討論
就是我們上個禮拜討論的事情接著討論
他們很熱衷
那時候我才發現到說
其實真的讓孩子發現他自己可以學
他在這一堂課你們可以參與是很重要的事情
之後其實你用什麼媒材或是什麼的
其實也不是那麼重要
因為有的時候我發現孩子在這個觀念不是那麼ok的時候
我也是會講出是啊
但是孩子ok的
所以一開始要帶起孩子想要學習的這個動力
最適合用這種微翻轉遊戲式的學習
那之後再看老師運用各種的方式來帶領我們的孩子
對 其實後來我是提出一個想法我也很贊同的
就是說他說其實我們老師應該有這樣的專業
可以去判斷這個單元應該用什麼樣的教法
對孩子是最好的
而且每一班的孩子的程度跟這個可能特質也都不同
所以我們自己應該要知道說
我們可能學了很多種教學法
可是我們知道這個單元這個班級應該怎麼去用
不要硬是要翻轉
該用翻轉的時候
該微翻轉的時候微翻轉
所以老師真的要來認識了解我們的同學
除了我們老師嘉萍老師的第一次初體驗
就有這麼驚豔的一個成果
接下來其實還有很多不僅是國內的例子
還有很多國際上是不是也運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趁著這樣的一個機會
我們幫助聽眾朋友來認識了解一下
我們先舉一個國外的例子好了
國外的話其實在遊戲這一塊遊戲學習這一塊
應該我覺得喬楚應該還是美國啦
因為其實最近有有發佈一些就是消息就是說
其實在遊戲的這個領域裡面
大概美國是做的paper是最多的
那其次是台灣
台灣已經這麼棒
那美國的話
其實有一位在那個麻省理工學院
有一位這個學習研究專家
其實好像親子天下好像曾邀請他們來參加這個
今年的這個創新的年會
那是那個SQUCH的創始者
就是設計人這樣子
叫瑞斯尼克教授
然後他其實是兒童程式設計之父啦
人家是這麼樣稱他
那所以其實在美國可能這個區塊還是做得最多
那我最近就是其實很幸運
因為我們校長正好去美國就是參訪
他是去參訪這個我們基隆市去參訪這個創客中心
然後他意外的就認識了兩個從台灣過去的老師
他到這個哥倫比亞大學去進修
很特別的是正好這兩位老師他們跟的教授
也是正好做像我們這個區塊的
就是也是從認知心理學進入
然後去做這個遊戲設計做教育遊戲
所以在國外的這樣一個研討會當中認識參訪
然後可能參訪團裡面
他可能或許有到哥倫比亞大學去參觀或什麼
然後認識了
然後我發現其實做遊戲的教授們都很年輕
因為校長這個拍回來給我的照片
看到 哇 都覺得都跟侯老師一樣這樣非常年輕的一個
有新的想法新的創意
願意在教學的過程裡面來幫助我們的同學們
那嘉萍老師也做了行動研究方案
也有機會跟國際做交流
我們在下一節節目當中
我們繼續請老師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Open your mind
就愛教育電台
國際教育的焦點話題
專業多元的國際視角
請聽教育瞭望
歡迎收聽的是教育廣播電台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特地邀請到
基隆暖暖高中的王嘉萍老師來跟聽眾朋友分享
什麼是微翻轉的學習化的教學
那同時嘉萍老師也跟隨著
台科大的候惠澤老師對不對
一起來進行這樣的研究
那嘉萍老師同時擔任
台科大微翻轉遊戲化教學團隊的學科社群總召老師
我相信這樣的一個方式
真的能夠來解決教育現場很多的一些問題
來幫助同學們讓他們的學習動機增加
那是不是還有些國外
或者是你們的一個行動研究方案
那麼有國外一些經驗來跟聽眾朋友分享一下好嗎
剛剛我們提到是美國嘛
其實有機會我也真的很希望自己可以到美國去看一看
因為他們那個地方做的畢竟就是很多
然後可能也是比較早開始發展
那很感謝侯老師
因為呢當初其實我做了第一次行動研究之後
我覺得哇真是太棒了
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來觀察自己的課室
所以我開始跟老師說
那第一年我們2015年2015年我們的年會
我們其實就是在台北舉辦
那時候舉辦三天
老師其實很辛苦
因為他就連續上3天的課
兩天半最後半天其實是嘉年華會
就是讓老師們把自己的設計跟這些成果拿出來分享這樣子
那時候辦的其實蠻盛大
第一年那時候我們的想法就是
我們要先讓大家知道這件事情
對那知道了之後呢
後來我就跟老師說我覺得這樣子的模式很棒
而且老師跟我們分享
就是芬蘭的老師其實他們都可以做為一個
就是研究型的老師
所以我們也很希望我們自己可以這樣
然後可以用這樣子的角度去觀察自己的課室
所以後來我就跟老師說
那有沒有機會我們也可以去參加國際研討會
把我們實際的行動帶過去
帶到國際上
所以在2015年我們開始招募了一批夥伴之後
大概那個時候夥伴還不到10個
但是這些老師他們都很有心
他們都很想像我們這樣子
就是理念很還蠻一致的
都是高中老師嗎
是 一開始的時候就是高中老師比較多
所以現在目前也是高中老師比較多
但是慢慢我們也有國中跟國小老師進入這樣子
目前現在的話
其實我們主要核心老師大概不到30位
可是各科都有
我們已經招募齊全
那這是一件還蠻棒的事情
因為開始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就更多了
那2015年就到國際參加這樣的一個
對 一開始其實我可能我們幾個夥伴
像我還有桃園壽山高中的蘇健倫老師
他其實是歷史科老師
那他是因為他自己其實他也是一個也是一個很傳奇的人物啦
他就是他自己其實念過碩士
但是他又想要再讀
所以他接觸了桌遊之後
發現這個遊戲式學習很有意思
他就去投靠了那個台科大的應用科學研究所
就是老師的團隊然後就開始
其實我們一開始早期大概只有我們兩位三位老師們在做
做行動研究
那我們做了之後呢
初期都是老師
我們可能就是提供我們自己的學科知識
然後老師帶著我們這些成果出國
到後來呢就是開始其實老師蠻有想法的
就是說除了跟國教端的老師合作之外
其實他也跟產學這部分會做合作
所以他就幫我們連結起來
所以像我們自己也有一些自己的作品
譬如說像我做的化學式
那這個其實在博客來都是可以就是可以買得到的這樣
就比較規模比較大的
桌遊學習型桌遊
所以就是開始慢慢這樣做了之後
開始更多的老師進來
我就開始鼓勵他們
大概到第三年我就說我們要不要一起出國去看看
那一方面帶著自己的研究
然後二方面出去交流
所以我們大概是2016年
我們先去參加全球華人的一個國際研討會
然後到了北京
那一次我們去的老師大概有9位10位老師
那每一個人其實我們大概就是兩三個一組這樣子
我們就做了大概三篇三篇的論文
是 除了發表我們自己的成果之外
是不是也吸取到其他國家的一些經驗
其實我第一次跟著老師我自己跟著老師出去的時候
因為那時候一方面他有我需要
所以他有演講那我有幫忙這樣子
然後再來就是把我們自己的成果帶出去
第一次我出去的時候我就覺得好可惜喔
我們台灣的老師看不到這一些
看不到這些交流
因為事實上其實我那時候感覺
我覺得侯老師做的東西是非常棒的
而且我們的研究也很嚴謹
其實這我覺得還蠻能夠跟別人比美的
所以那時候我才回來想說
我們應該再帶多帶一些老師去
那去了之後我覺得對我們自己的觸角也變廣了
然後再來就是說其實在那裡面的很多的討論
譬如說包括一個中國的老師嘛
我們那時候因為參加的是全球華人
所以其實大部分都是亞洲地區的比較多
所以像有時候我也聽到說
像澳門的老師香港的老師那他們做的東西我都覺得很棒啊
就是會從這個角度去思考這些事情
所以我覺得第一個是我們自己收穫其實很多
然後第二個是我們出國其實也很感謝老師
因為老師陪著我們
所以呢侯老師他就會設計一些當地的
運用當地的一些特色文化或什麼
帶著我們去探索
所以他會自己設計一個遊戲給我們玩
所以其實我們常常是一路從台灣玩到國外
然後呢也會有探索
那我覺得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講都是一種增能
然後二方面我覺得有時候其實也很多人會跟我們分享說
我覺得你們團隊的老師感情很好
那其實有時候都是這一些
就因為玩遊戲的人他也比較open
然後再來就是說因為我們常常一起討論一起設計
一起對話
因為我們像我們現在每個月都會有一次的例會
大家會聚會這樣子
然後一起討論一些事情
可能半年會啊
辦嘉年華會啊
或者是我們一起討論行動研究
所以你就會發現說
例會其實有時候我都不需要安排太多的行程
那個老師們一進來到這個會場
一進到這個會議室他們就會開始
欸我跟你說哦
那個什麼什麼的
然後我做了什麼什麼事情啊怎麼樣怎麼樣
那你覺得這樣子設計好嗎什麼
我們就開始會討論
就會討論很多事情
所以我們的對話是還蠻多的
那像包括說像現在譬如說現在12年國教這件事情
其實像我們現在會強調素養導向的課程設計
其實我們還蠻符合的我覺得
非常符合
第二個就是說像譬如說還有我們現在其實
教育部也在推就是譬如說跨領域的合作
那其實我們就是跨領域
所以你就會發現說我們其實對這些東西我們都還蠻習慣的
所以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不僅是自己帶來我們的行動研究方案
然後到國外去交流
過程裡面也得到很大很大的幫助
嘉萍老師特別有提到12年國教新課綱即將要上路的同時
我們用這樣的一個方式非常符合我們的核心素養的教學
那對於我們還沒有接觸或認識這樣的方式的老師們
他們也心焦情急啊
想說這個方式到底適不適合我
所以這樣的一個教學方式
其實就您來說他是適合所有領域
那也適合所有的老師囉
所以只要老師有心來加入這個團隊或認識了解
有什麼樣的機會可以認識了解這樣的方式
我們每年在7月都會辦for老師的年會
就是會辦微翻轉年會
然後再來就是我們固定在年初
今年的話在1月20號我們會辦一個所謂的學生的創遊嘉年華
我們大概固定每年都會有兩個大活動
一個大活動是為老師而辦的
就是七月份的年會
那另外一個就是因為我們這些老師
在學校都會開設遊戲設計課程
不管是桌上遊戲或是數位遊戲
所以呢我們其實也幫孩子創造一個舞台
包括說像我們現在其實也會做譬如說
跟高教端的老師們合作
因為侯老師其實也帶著一批有興趣的這些教授們
可能在不同的學校
那大家也不同的領域
可是他們願意一起用這樣子的方式來教學
然後來做研發
所以其實我們也很希望可以把這個部分串連起來
那當然因為我做的比較早
所以呢其實我已經有畢業生了
那我的畢業生其實也是透過像這樣子的選修課程
然後一路就是上了大學
而且是相關科系
如果唸大學相關科系這是屬於哪個領域
設計學群
設計學群
或者是如果像是數位遊戲的話
或許資訊學群也會有涵蓋
因為像密室逃脫遊戲會寫一點程式
所以不但是老師們增能
就是在這樣的過程裡面我們也看到
引發每個孩子的學習動機
然後他們如果有興趣
自己以後也讀相關的科系
加入這個陣營裡面
所以對於想要改變和學習的老師來說
只要我們有心找到資源
其實這都不是一件難的事情
好 所以從一開始你又回到了暖暖高中的體育班開始
那是2014年開始的
一個班級的開始起
那一步一步到現在發光發熱
那其他的老師呢在暖暖高中
其他的課程的老師
是不是也開始來運用這樣的一個方式
就是我們學校的老師的話
其實我現在也有一個小小的社群
那我們老師們其實除了做這樣子的
就是遊戲設計的這樣子的選修課程之外
我們其實在教學上我就發現老師們比較能夠運用這些媒材了
譬如說像我們也會有計畫性地去買這些學習型的桌遊
或者是遊戲
那或者是我們自己孩子們開發的
我們會就是老師們去運用的機會就變多了
會發現說老師們會說我要來借寶藏台灣
然後去用在他的地理課
或者是說可能化學課
老師們因為我們有另外的夥伴嘛
老師們也開始翻轉
就是他會運用這些媒材
除了這之外呢
其實我們因為開始習慣對話了
所以呢我們其實也會發現到孩子們可能
我們學校的孩子們可以有些能力
可能有些不足
我們是不是應該再開發一些新的課程
所以其實我們現在目前我的這個社群老師
除了做創遊之外
其實我們已經研發就是延展到就是我們的校本課程
去做資訊素養跟閱讀理解的部分
對 所以就是說
我覺得其實有夥伴很棒
就是大家可以一直對話
然後其實一直走在我們自己的這個教學路上
那或許他是由創遊出發
但是他可能慢慢的走到後來
可能是就適合暖中的一條路
可能是這樣
當然在跨校的社群的部分
其實我們也是有持續在做的
所以當然一剛開始我的這個選修課大家覺得還不錯啊
也有老師願意來投入
所以我們現在基隆的話
應該是發跡點
那也是很棒的是說
也算是紮根點
因為我們現在其實做到現在
其實跨校社群做到第三年了
跨校社群
就是我們現在像以基隆的譬如說高中來講的話
其實我們大概完中我們有四所
大概有3所跟我們合作
完全中學
完全中學 跟我們合作
然後像基隆女中其實也都有這樣子相關的課程
跟老師再一起做研發
那桃園當然也是我們另外一個據點
那桃園的特色是
因為我們基隆比較小
所以我們很容易就大家一起就相約
或者是我們都聚集在基隆女中一起做一些課程的研發
或者是做一些教學的設計
那桃園那邊的做法是個校
但是他們其實也好幾所學校
譬如像新屋高中 大溪高中 壽山高中的這些六和高中
這些都是在桃園的高中
裡面都有我們的種子老師
他們在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
都是跟這個就微翻轉比較相關的這樣子
好 所以從基隆開始起
然後慢慢的桃園有很多的老師
然後這樣的一個遊戲的學習或者課程的學習
應該要經過多久的時間的研習
那在這中間有沒有發生一些感人的故事
和同學們的翻轉
同學們的改變呢
我們在下節節目當中繼續來請王嘉萍老師跟聽眾朋友分享
教育觀測站
國際教育心動線
今天節目當中我們特地為聽眾朋友
邀請基隆暖暖高中的王嘉萍老師
王老師同時是台科大微翻轉遊戲化教學團隊裡面的
學科社群總召老師
這也是我們今天特地請嘉萍老師跟聽眾朋友說明跟分享
微翻轉遊戲化的教學
如何來翻轉我們同學們的學習動機
我覺得這是讓我們看到同學眼中有這個亮點
覺得上課件事情吸引我的注意力
我不是只是在一個單向的傳授式講述式的方式
那同學們的動機被激發之後
那他的學習力道
哇 越來越高
這也是老師樂見的
可是老師也要用對好的一個教學方式
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那這樣微翻轉的方式
除了您開始運用之外
你周邊的很多的老師
是不是也聽到一些老師對於這樣的一個教學方式
他個人的一些想法和改變呢
會啊 像譬如說有些老師就會跟我說
大家旁邊
大家老師都不改變
對 那可是我好像我很想要就是做一點什麼這樣子
那其實我們頭幾年前我做了比較多的就是研發
就是說我去我自己嘗試之後
一定當然也會有一些挫折嘛
或者說這個方式應該怎麼樣去把它修正到大家比較方便使用
所以像常常有時候我會跟老師說
老師我新買了什麼什麼什麼設備
怎麼樣怎麼樣的
那老師會說你這樣不行
他常常都跟我
他都會挑戰我
他就會說
你要想如果我們今天要推廣的比較多學校的話
不見得每個學校都有這些媒材
所以我覺得其實我們常常是這種角度裡面去思考
就是我們應該怎麼樣讓老師們好用
然後他也會覺得容易用
對 這個很重要
很重要
所以老師們其實回應我的就是說
我發現其實我只要願意去開始去做
然後因為又有我們陪伴他們
所以他們其實都會覺得很有夥伴的感覺
然後我只要願意去嘗試
然後有問題回來討論
其實都是ok的
那再來就是說
其實有些學習其實對於可能成績好的孩子
其實他可能挑戰會變成是
還是會說其實老師你不用搞這麼多花樣
我自己可以我願意學習
我會好好上課
上你的課
你不需要搞這些
所以其實一剛開始切入的話
通常也都是譬如說有一些老師
他們的孩子是屬於比較學習低落的
或者是他是屬於比較中後段的
因為我們其實高中還是有一些會考
還是會有一些分層
所以有些老師會覺得
我真的覺得這一個部分對孩子的自信會培養比較多
比如說像除了我自己課堂上這樣去使用
孩子的學習效果變好之外
譬如說我在學校開設這樣子的創遊課程的時候
孩子們他原本可能沒有什麼目標
可是他做了這件事情又有這麼多人鼓勵他
然後在他只要願意好好的專注把它做出來做完
那他就會有個成品
然後因為我們後面還會讓孩子發表嘛
所以他練口說
所以就會發現說在這樣子的嘉年華的過程
因為我們嘉年華其實我們也是從一個學校辦到兩個學校
辦到現在很多的學校一起做
那你就會發現校與校之間的學生
他們的那種衝擊更大
譬如說孩子平常我們在也有老師跟我分享
我在學校裡面一直叫他們好好認真做
他們都不願意
他們都有好多理由
可是一旦到了嘉年華會的時候
他們就會說
老師早知道我就多認真一點
原來也可以別人也可以做到這麼好
所以我應該也可以
所以我覺得每年其實像有些孩子
他如果高一選了這個課
高二他可能還有課可以繼續選的時候
你就會發現到孩子對嘉年華會有個期待感
會有一個期待的感覺
就是我又要再跟我的那些學伴碰面了
那我可以再帶什麼東西跟他們做交流
所以其實我們會願意
其實我們都是老師
然後其實客戶都很多
可是我們為什麼願意花課餘的時間去做這些事情
就是因為看到孩子的那個轉變
所以這也是老師的動力之一了
我自己的呢
我覺得我自己在教學上因為我的化學課開始翻轉嘛
因為一剛開始老師給我的目標是
那你有沒有可能每個單元都找一個部分
找一個學習內容來做挑戰這樣子
去做成遊戲這樣
所以我開始這樣慢慢慢慢陸續做了兩三年的時間慢慢的
當然後來是有招募一群化學課的夥伴
跨校的然後跟我一起做
因為我們現在學校小
真的化學老師就兩個
沒有太多這樣子
因為我們是社區型高中
那其實這樣子慢慢陸續做完之後
我開始這樣翻轉之後呢
我覺得我的孩子
我當然有遇到挫折
譬如說我曾經印象很深刻
就是我的孩子他跟我說
就跟我說老師你不要這樣子上課
這樣子嚴重影響到我的學習
他覺得他的學習都是一段一段一段的
那他不曉得要怎麼樣去準備段考
所以他很焦慮
他覺得他這樣子他會覺得他會考不好
那當然那個時候我遇到這個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的時候
我會覺得很挫折
想說怎麼辦這樣
那我是不是我到底應該繼續做下去還是什麼
那時候其實我覺得夥伴很重要
當然我台北做課程設計的夥伴
就是那個老師呢就是藍文盈老師
文盈老師他就跟我說你不要擔心
我們一起來想想
我們可以怎麼做
所以他就陪著我設計了一份就是學習問卷
然後讓孩子自己回頭自己去思考
其實我成績這件事情我自己可以做多少努力
所以我們就在第一次段考後做了這樣的一個問卷
孩子後來呢
他就發現到說
其實學習不是只有老師上課這個部分
他自己其實應該要怎麼樣去做這樣子的
就是加強或是複習這樣子
這件事情就這樣了之後呢
我當然我會持續觀察這個孩子後來的變化
那我就發現說
其實我開始當然我覺得因為我剛開始操作的時候
可能也沒有那麼順手嘛
後來慢慢慢慢越純熟之後
幾個孩子開始就會給我很多的回饋了
因為我會發現
在我的討論課裡面
為什麼有些小孩他開始好像反應變好了
然後我就會問他
我常常都會去問我的孩子說
你做了什麼
或是你之前沒做什麼現在做了什麼
那我就發現孩子開始跟我分享說
老師我回去看書這件事情
自動的 不是老師指定的
沒錯 變多了
為什麼
因為他們希望來上課的時候他的討論的內容是比較好的
所以他就發現他必須要回去看點書
先做點預習再回來他才有辦法在這課堂裡面做更好的表現
那當然我覺得這都是在於孩子他對自己是有要求的
那再來就是高階的孩子成績好的孩子
我有問他們
那我做過這麼多種教學法嘛
譬如說讓你們討論
用學共的學習單或者是遊戲這樣子
那你覺得哪一個你感覺是比較就是比較好的
或者是說你可能覺得是對你的幫助是
對你的學習是有幫助的這樣
然後孩子就想一想
他就跟我說遊戲吧
我覺得那個那個就是到現在我都會還會記得說
我曾經做過了些什麼
那個歷程這樣
那我就覺得說就是這一些
會讓我覺得說我要繼續努力這樣
那當然就是因為有一批孩子他可能只是上我的化學課
但後來他其實會去做他會來上我的遊戲設計課
所以專門有開了一個遊戲設計課
對 那個是選修多元選修
在我們的課綱裡面有一個多元選修的課程
其實有很多的老師他會覺得說
我教化學的我為什麼要做這個
所以也很焦慮
所以呢我們現在努力的就是說
我們這些課程我們盡量把他開成
比如說18週應該怎麼開
包括像我們現在在做一次評量的部分
我們要怎麼去把它做搭配整套做好
然後讓你可以操作
你只要理解我們的設計理念
你可能就可以操作
我們在努力這件事
那我就說我的孩子
他自己進來開始做設計的時候
他會發現原來學習要從這樣的樣貌去做
然後自己要很懂
才有辦法去變成遊戲
OK那我就發現我的孩子變玩家了
因為他變厲害了
為什麼呢
自己要花時間去吸取經驗來學習
所以我就發現到說
他們的思考也變多元了
他們在做科展
比如說做科展比賽
各上其他的一些競賽的時候
我發現他們的想法也變活絡了
然後他們思考變快了
然後他們很多的能力我開始慢慢看到
對 就是好像這個時間就是蠻長的一段時間
但是你就會發現到說
你真的去回顧的時候
發現他是有一些變化
然後呢我就要講說
開始我的孩子會有研究能力囉
我有一些孩子他做完這個遊戲他就說
老師你說這遊戲有效
對學生的學習有效那是真的嗎
他們想要也要做一個小論文來試試看
所以呢其實有的時候也是這些孩子Push著我們去進步
因為我們就想說好啊那我要教你我總要會吧
所以我們就開始說好啊
那你確定你要做
那我們就把我們行動研究的規模可能變小一點
然後讓他們自己去設計
所以他開始要把他自己學習內容設計成前後測的卷紙
然後再去找因為他們的遊戲是屬於小學生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以學習的
所以我就要去幫他找小學
然後小學生
有一個學校願意讓我們去試測
所以其實我覺得這幾年做了這些事情之後
我發現好像整個就串連起來了
譬如說我一定找鄰近的學校
那鄰近的學校老師他發現說
你們學校在做這個啊
那他也會好奇
所以他們開始就我們可能開始都會有些合作
所以夥伴就會再進來
所以那一次的合作真的也蠻好的
因為孩子真的確實就看到真的有效耶
孩子的前測跟後測成績真的不一樣
當然對他們來講
他們也會覺得說我今天做的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而且這個研究結果不是老師給他們的答案
是他們自己想要知道
然後自己去做的研究
研究對象還是附近的國小小朋友
所以這樣的看起來聯誼一直這樣產生下去
互相的影響
所以不僅僅是老師在這過程裡面學習到
我們用創意的遊戲的方式來教同學
同學自己也是受惠者
而且甚至是也是一個新的開創者吧
所以在這樣教學互動和共學的狀態之下
我們就看到很多很多的
我們講核心素養也好
我們講12年國教也好
很多的事情就在這裡面就一一的發生了
是不是
哇 太棒了
那這樣子呢
是不是能夠發展出完整的一套研習的過程
讓全國的老師都來學習呢
他大概要花多長的時間來認識深入和了解
有 我們有在努力
就是其實我們之前做遊戲設計
做微翻轉的時候一剛開始是用一個遊戲嘛
我們希望老師自己來設計
但是這真的太難
而且老師太忙了
所以我們這兩年我們推動就是卡簡單的一個教學模式
卡片剪報學習單
這是老師們平常上課就會用的媒材
侯老師非常的厲害
他把這三個經過認知設計
其實就可以變成是一個很好的一個素養課程的一個教學方式
所以我們現在有在積極的在做就是研習的推動
工作坊的推動這樣子
那所以老師們如果有興趣的話
其實可以先follow我們
我們也有臉書社團
臉書社團的名稱是
臉書的那個社群是歡樂之台科大微翻轉迷你教育遊戲團隊
記不住那麼長
就打歡樂之台科大一定有
歡迎大家加入
我們在最新就是我們最新的消息或是研習的資訊都會在裡面
所以其實我們有在做這一塊
就是說每年我們辦完年會之後
我們後面就會辦工作坊
讓老師們在就是你有興趣
你了解我們的理念你可以進來學習
學習之後我們現在其實我們工作方式
早上老師講原理
就是到底我們這個理念是什麼
然後下午我們就會各科的老師下去陪伴去共備
我們希望你可以帶著這個教案
繼續到我們的就是各地區的團隊裡面繼續學習
所以我們現在目前的話
就是基隆桃園台北新北其實都有微翻轉學校
就是據點
都有據點
那南部的部分
因為離我們比較遠
我們也有在努力
現在目前就是高雄
然後台南的話我們在台中
台中我們也有一個學校的一個據點
大家其實可能就是因為我們台中的據點都是禮拜六共備
就是老師們可能就是可以上來一天
然後學習完再回去
再來就是說我們其實蠻運用線上的這些媒材的
也就是說其實有的時候像我跟高雄的夥伴
我們怎麼對話我們就利用那個就是線上的這種
就是可以通訊的軟體
那我們就可以開會啊討論啊
然後還可以看到
現在其實很厲害
還可以看到對對對
還可以看到那些檔案或東西
對我們幫助更多的老師來學習怎麼樣的微翻轉
讓我們的教學更能夠符合同學們的需求
而且用這種卡剪單
卡片剪報和學習單的方式就能夠做微翻轉
我相信對老師來說也不是太重的負擔
但是效果卻是如此的好
好 所以進一步想要認識了解的
我們的聽眾或者是我們的老師們
其實可以上網或上臉書來關注一下
相關的學習跟研習活動
我們今天非常感謝嘉萍老師
帶著聽眾朋友一起來認識了解
這個微翻轉遊戲化的教學方式
謝謝嘉萍老師
謝謝
同時我們要感謝所有聽眾朋友的收聽
歡迎您在每個禮拜一的晚上按時收聽我們的
國際教育心動線
祝您晚安
拜拜
-
製作者
國家教育研究院
-
類型
音訊
-
製作年份
2018
-
關鍵字 / 詞
AR、VR
-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
mpd
-
m3u8
會員專屬功能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
登入愛學網簡單快速,愛學網提供豐富教學影片資源,會員登入後有課程地圖、虛擬教室、收藏教學影片、下載教學影片、下載教學手冊...等,提供老師及學生更多更完整的教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