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搜尋 進階搜尋 領域學科: 領 域 請選擇領域別 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本土語(閩東語)本土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族語臺灣手語請選擇領域別請選擇領域別語文領域-國語文語文領域-英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閩南語文)語文領域-本土語文(客家語文)數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綜合活動領域科技領域健康與體育領域社會領域本土語(閩東語)本土語(原住民族語)新住民族語臺灣手語 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 請選擇學習階段請選擇學習階段 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 請選擇學習內容請選擇學習內容 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 請選擇學習表現請選擇學習表現 議 題: 請選擇議題 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請選擇議題請選擇議題性別平等教育人權教育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科技教育能源教育家庭教育原住民族教育品德教育生命教育法治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防災教育生涯規劃教育多元文化教育閱讀素養教育戶外教育國際教育 核心素養: 請選擇核心素養 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請選擇核心素養請選擇核心素養A1 身心素質與自我精進A2 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A3 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B1 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B2 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B3 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C1 道德實踐與公民意識C2 人際關係與團隊合作C3 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 年度期間: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 請選擇年度期間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2024年 2025年 製作單位: 請選擇製作單位 本院 其他 請選擇製作單位請選擇製作單位本院其他 搜尋方式: 精確 模糊 註冊 / 登入 服務導覽
影片標題認識臺灣:社會篇總說-1 影片說明 本影帶介紹臺灣自1940年兩岸對峙開始,歷經1950年土地改革、1960年經濟穩定成長,到1980高科技工業發展及1990民主人權落實,臺灣社會的各項變遷。透過社會篇總說教材,引領學生們了解臺灣社會文化與人民、精神與特色,從而能明白與關懷我們所生長的環境。 影片章節 選擇影片章節播放 第一段,前言 第二段,臺灣社會變遷 第三段,社會篇-教學精神 第四段,社會篇-教學特色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影片下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鞭炮是一個古老的傳說 年獸的遠離 豐收的來年 是一種等待 一種子孫綿延的盼望 鑼鼓的節奏傳達的不管是喜悅 是悲傷 是懷念 或是一種情境 這是我們敬天禮神的傳統 曲聲激昂 歌詠諸神庇佑 趨兇避邪 遠離瘟神鬼魅 曲聲低迴 歌詠大地恩澤 慶典傳達我們 樂天的情境 這一切的一切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世代相傳 艮古如常 就是我們熟悉的社會 同樣的隊伍買票進場 和選賢與能 民主的建立 需要經過多少的寒暑與陣痛 族群的吶喊與意識的衝突 重整社會機制 需要建立在相互包容與尊重的基礎上 三百年來的台灣社會 經歷了多元文化的洗禮 為了找尋各族群共存與共榮 一路走來 有時令人迷惘 有時令人失措 雖然是個熟悉的生活空間 有時又令人覺得陌生與疏離 早期的台灣是一個農業社會 農田以種稻為主 人民勤勞 民風純樸 樂天知命的韌性 在一九四零年代艱苦的度過戰爭與混亂時期 也開始了近半個世紀以來 海峽兩岸對峙的狀態 一九五零年代的土地改革與經濟計劃 台灣的民間企業開始奠基發展 一九六零年代的穩定成長 經濟上以外銷為導向 生產工業蓬勃發展 許多傑出的企業家都在這個時期展露頭角 六零年代末期 台灣各項工業 大致都已立下規模 一九七零年代展開十大建設 農村人口外流 中產階級形成 人民政治參與感增加 一九八零年代發展技術密集工業 高科技電子工業 石化工業和汽車工業 社會上生活品質提高 環保意識抬頭 服務業興起 政治上要求民主化的呼聲日高 群眾運動頻繁 解除戒嚴 兩岸交流開始 一九九零年代是個轉型的年代 政治上要求民主與人權的落實 從政黨政治的行程到總統民選 威權的解構 卻也造成社會認同的迷失 教育上的改革呼聲 也形成共識 而社會上因為持續的經濟景氣低迷 道德式微 與對岸的文攻武嚇 引發島內各種意識的衝突 削弱了台灣的競爭力 因此重新建立島內各族群 對台灣的認同感 是你我共同的責任 在20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 人類很清楚的看到 他們確實享受了過去他們的祖先所沒有享受過的豐富的物質生活 但是他們也感受到他們的祖先所沒有感受到的壓力 這個壓力是來自於人類的對環境的破壞 人類之間的互相不信任 這是我們的時代 也是我們的社會 那麼對下一代的子孫來講 他們要進入的是一個新的時代 所謂21世紀 這21世紀又能夠給他們帶來些什麼 或是說 在21世紀他們要創造什麼 創造屬於他們的文明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有更輝煌的成就嗎 以我們台灣來說 過去這50年 半個世紀 我們確實也是 享受了我們的祖先所沒有享受過的富裕的生活 但是我們對於這個環境的破壞 也是我們的祖先所從沒有做過的 台灣的情況比起其他在20世紀的其他國家還是有一些特殊的 我們還有特別的國家定位問題 我們有很特別的外交上的困境 我們還有很特別的 隨時面臨的敵人 那麼 我想我們要讓我們的子孫 從這一門課認識台灣 來了解他的處境 了解他的未來 這本書不是一本無所不包 不容懷疑的聖經 在課程部分 我們只提供了一個認識台灣的參考架構和一些基本的知識 讓大家對於台灣整體社會能夠有一些初步的認識 關懷和探索的興趣 至於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設計理念 我們希望能夠照顧各個地方各族群的特色 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 同時培養學生終身認識台灣的技能和興趣 同時我們也留下了不少空白的部分 等待老師和學生共同加以填補 和我們一起勾勒出一幅更完整的台灣社會的圖像 蜂炮很好玩 很刺激 是元宵節的活動 蜂炮是為了求平安 少年仔都不知 以為只是熱鬧 我家以前住眷村 現在雖然改成公寓 雖然乾淨了很多 不過我還是喜歡以前那個感覺 我們來到臺灣已經有第三代了 說台語也能通 吃雞腿很麻煩 然後 每次都弄得手油膩膩的 還有媽每次便當塞太多菜都吃不完 我跟我兒子講 以前都是吃番薯籤 他當作是吃麥當勞的薯條 唉 現在的孩子 哪能了解以前呢 其實除了監視器、主機板 台灣的產值在世界佔有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以外 像掌上型掃描器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已經都達到百分之七十六以上了 現在的孩子都大了 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業 現在我們兩個老的 過年我們兩個老的反而要去找他們 台灣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同時也是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 在這個島嶼之上 我們有著各種不同的族群語言 宗教習俗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 再加上我們一直欠缺對台灣社會的整體認識 因此人和人之間難免有一些衝突和誤會 所以在傳授或學習這個課程的時候 對於自己所陌生的或是和自己的價值觀念不一樣的人事物 我們都應該抱持著一種尊重和寬容的態度 努力傾聽別人的聲音 不認識走在台北的忠孝東路 或許車行在繁忙交錯的道路上 應該何去何從在 在這一片我們熟悉的土地上 從呱呱墜地到告別人間 我們在這裡生長就學工作結婚 並且延續香火 回顧孕育我們成長的大地台灣 不管是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 是創造經濟奇蹟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或是好逸惡勞的貪婪之島 甚且是展望未來的亞太營運中心 現在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愛惜他關懷他 我們生長在台灣 可是對於這片土地 我們的印象常常是模糊的 甚至可以說對於這座島嶼 我們是熟悉而陌生的 有人可能對於世界知識知道了很多 有人可能旅行過許多其他的地方 可是對於台灣 我們的知識常常感到貧乏 我個人也是在撰寫認識台灣社會篇這本教科書的時候 才比較深刻的了解到 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有句話說 我是在做爸爸以後 才開始學習怎麼樣做一位爸爸 很可以說明我個人在撰寫這本教科書的心情 有一句閩南語的俗諺說 我們不要看天邊的彩虹 然後卻忘記了身邊的 用普通話來說就是 不要只顧著看遠天的彩虹 而疑忘了身邊的玫瑰 認識台灣社會篇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 希望我們能夠學習怎麼樣來關懷台灣 愛護台灣 這片我們生長的土地 一步一腳印 一枝草一點露 來自鄉土文化血脈相連的感動 可以帶動蟄伏內心深處的情意 大地為母 孕育的鄉土情懷 正是升華為他鄉打拼的動力 來自地方性的農行活動 牽動著群體鄉民的作息 在祖先約定俗成的活動中 在慶典祭祀的習俗裡 榮辱與共的心情 不分男女老少 一樣的表露無疑 認識台灣我們不能忽略那純樸面孔後面 所隱藏的執著 這本書的課文總共只有23節 每一節只有1000字左右 所以授課的老師應該有一些自主的時間 可以用來帶領學生討論每一節最後所附的課題 並針對學生的個別能力以及地方和族群的特色 靈活運用6個社會生活實踐活動 同時我們希望每一個老師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 設計更多的教學活動 提供學生更豐富的資料 並且聯合其他的同事製作多媒體教材 課程的進行 若能結合生活週遭的社區資源 對於師生的共同學習 有著深刻的體認 這是本科課程教學的特色 這裡的土地公 之前有一個傳說就是說 那個大概是日據時代之後 然後 一般老百姓都很貧苦 沒有飯吃 然後就有人去那邊拜拜 拜拜完了之後呢 在那個隧道旁邊 那個時候還沒有打通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 類型 影片 製作年份 1997 關鍵字 / 詞 臺灣、社會、文化、農業、土地改革、十大建設、教育改革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instagram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 × 檢舉原因: × 影音檔案播放路徑 mpd 播放路徑1 m3u8 播放路徑2 會員專屬功能 × 請先登入會員,方能使用該功能 登入愛學網簡單快速,愛學網提供豐富教學影片資源,會員登入後有課程地圖、虛擬教室、收藏教學影片、下載教學影片、下載教學手冊...等,提供老師及學生更多更完整的教學功能。
影片標題認識臺灣:社會篇總說-1 影片說明 本影帶介紹臺灣自1940年兩岸對峙開始,歷經1950年土地改革、1960年經濟穩定成長,到1980高科技工業發展及1990民主人權落實,臺灣社會的各項變遷。透過社會篇總說教材,引領學生們了解臺灣社會文化與人民、精神與特色,從而能明白與關懷我們所生長的環境。 影片章節 選擇影片章節播放 第一段,前言 第二段,臺灣社會變遷 第三段,社會篇-教學精神 第四段,社會篇-教學特色 滿意度調查 收藏 檢舉 影片下載 下載影片後設資料 × 本影片完整講稿鞭炮是一個古老的傳說 年獸的遠離 豐收的來年 是一種等待 一種子孫綿延的盼望 鑼鼓的節奏傳達的不管是喜悅 是悲傷 是懷念 或是一種情境 這是我們敬天禮神的傳統 曲聲激昂 歌詠諸神庇佑 趨兇避邪 遠離瘟神鬼魅 曲聲低迴 歌詠大地恩澤 慶典傳達我們 樂天的情境 這一切的一切 日復一日 年復一年 世代相傳 艮古如常 就是我們熟悉的社會 同樣的隊伍買票進場 和選賢與能 民主的建立 需要經過多少的寒暑與陣痛 族群的吶喊與意識的衝突 重整社會機制 需要建立在相互包容與尊重的基礎上 三百年來的台灣社會 經歷了多元文化的洗禮 為了找尋各族群共存與共榮 一路走來 有時令人迷惘 有時令人失措 雖然是個熟悉的生活空間 有時又令人覺得陌生與疏離 早期的台灣是一個農業社會 農田以種稻為主 人民勤勞 民風純樸 樂天知命的韌性 在一九四零年代艱苦的度過戰爭與混亂時期 也開始了近半個世紀以來 海峽兩岸對峙的狀態 一九五零年代的土地改革與經濟計劃 台灣的民間企業開始奠基發展 一九六零年代的穩定成長 經濟上以外銷為導向 生產工業蓬勃發展 許多傑出的企業家都在這個時期展露頭角 六零年代末期 台灣各項工業 大致都已立下規模 一九七零年代展開十大建設 農村人口外流 中產階級形成 人民政治參與感增加 一九八零年代發展技術密集工業 高科技電子工業 石化工業和汽車工業 社會上生活品質提高 環保意識抬頭 服務業興起 政治上要求民主化的呼聲日高 群眾運動頻繁 解除戒嚴 兩岸交流開始 一九九零年代是個轉型的年代 政治上要求民主與人權的落實 從政黨政治的行程到總統民選 威權的解構 卻也造成社會認同的迷失 教育上的改革呼聲 也形成共識 而社會上因為持續的經濟景氣低迷 道德式微 與對岸的文攻武嚇 引發島內各種意識的衝突 削弱了台灣的競爭力 因此重新建立島內各族群 對台灣的認同感 是你我共同的責任 在20世紀快要結束的時候 人類很清楚的看到 他們確實享受了過去他們的祖先所沒有享受過的豐富的物質生活 但是他們也感受到他們的祖先所沒有感受到的壓力 這個壓力是來自於人類的對環境的破壞 人類之間的互相不信任 這是我們的時代 也是我們的社會 那麼對下一代的子孫來講 他們要進入的是一個新的時代 所謂21世紀 這21世紀又能夠給他們帶來些什麼 或是說 在21世紀他們要創造什麼 創造屬於他們的文明 在整個人類歷史上有更輝煌的成就嗎 以我們台灣來說 過去這50年 半個世紀 我們確實也是 享受了我們的祖先所沒有享受過的富裕的生活 但是我們對於這個環境的破壞 也是我們的祖先所從沒有做過的 台灣的情況比起其他在20世紀的其他國家還是有一些特殊的 我們還有特別的國家定位問題 我們有很特別的外交上的困境 我們還有很特別的 隨時面臨的敵人 那麼 我想我們要讓我們的子孫 從這一門課認識台灣 來了解他的處境 了解他的未來 這本書不是一本無所不包 不容懷疑的聖經 在課程部分 我們只提供了一個認識台灣的參考架構和一些基本的知識 讓大家對於台灣整體社會能夠有一些初步的認識 關懷和探索的興趣 至於社會生活實踐活動的設計理念 我們希望能夠照顧各個地方各族群的特色 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 同時培養學生終身認識台灣的技能和興趣 同時我們也留下了不少空白的部分 等待老師和學生共同加以填補 和我們一起勾勒出一幅更完整的台灣社會的圖像 蜂炮很好玩 很刺激 是元宵節的活動 蜂炮是為了求平安 少年仔都不知 以為只是熱鬧 我家以前住眷村 現在雖然改成公寓 雖然乾淨了很多 不過我還是喜歡以前那個感覺 我們來到臺灣已經有第三代了 說台語也能通 吃雞腿很麻煩 然後 每次都弄得手油膩膩的 還有媽每次便當塞太多菜都吃不完 我跟我兒子講 以前都是吃番薯籤 他當作是吃麥當勞的薯條 唉 現在的孩子 哪能了解以前呢 其實除了監視器、主機板 台灣的產值在世界佔有率都超過百分之五十以外 像掌上型掃描器在世界市場的佔有率已經都達到百分之七十六以上了 現在的孩子都大了 大家都有自己的事業 現在我們兩個老的 過年我們兩個老的反而要去找他們 台灣有三四百年的歷史 同時也是一個快速變遷的社會 在這個島嶼之上 我們有著各種不同的族群語言 宗教習俗文化傳統和價值體系 再加上我們一直欠缺對台灣社會的整體認識 因此人和人之間難免有一些衝突和誤會 所以在傳授或學習這個課程的時候 對於自己所陌生的或是和自己的價值觀念不一樣的人事物 我們都應該抱持著一種尊重和寬容的態度 努力傾聽別人的聲音 不認識走在台北的忠孝東路 或許車行在繁忙交錯的道路上 應該何去何從在 在這一片我們熟悉的土地上 從呱呱墜地到告別人間 我們在這裡生長就學工作結婚 並且延續香火 回顧孕育我們成長的大地台灣 不管是福爾摩沙的美麗之島 是創造經濟奇蹟的亞洲四小龍之一 或是好逸惡勞的貪婪之島 甚且是展望未來的亞太營運中心 現在要我們一起來認識他 愛惜他關懷他 我們生長在台灣 可是對於這片土地 我們的印象常常是模糊的 甚至可以說對於這座島嶼 我們是熟悉而陌生的 有人可能對於世界知識知道了很多 有人可能旅行過許多其他的地方 可是對於台灣 我們的知識常常感到貧乏 我個人也是在撰寫認識台灣社會篇這本教科書的時候 才比較深刻的了解到 台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有句話說 我是在做爸爸以後 才開始學習怎麼樣做一位爸爸 很可以說明我個人在撰寫這本教科書的心情 有一句閩南語的俗諺說 我們不要看天邊的彩虹 然後卻忘記了身邊的 用普通話來說就是 不要只顧著看遠天的彩虹 而疑忘了身邊的玫瑰 認識台灣社會篇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 希望我們能夠學習怎麼樣來關懷台灣 愛護台灣 這片我們生長的土地 一步一腳印 一枝草一點露 來自鄉土文化血脈相連的感動 可以帶動蟄伏內心深處的情意 大地為母 孕育的鄉土情懷 正是升華為他鄉打拼的動力 來自地方性的農行活動 牽動著群體鄉民的作息 在祖先約定俗成的活動中 在慶典祭祀的習俗裡 榮辱與共的心情 不分男女老少 一樣的表露無疑 認識台灣我們不能忽略那純樸面孔後面 所隱藏的執著 這本書的課文總共只有23節 每一節只有1000字左右 所以授課的老師應該有一些自主的時間 可以用來帶領學生討論每一節最後所附的課題 並針對學生的個別能力以及地方和族群的特色 靈活運用6個社會生活實踐活動 同時我們希望每一個老師都能夠發揮自己的專業素養 設計更多的教學活動 提供學生更豐富的資料 並且聯合其他的同事製作多媒體教材 課程的進行 若能結合生活週遭的社區資源 對於師生的共同學習 有著深刻的體認 這是本科課程教學的特色 這裡的土地公 之前有一個傳說就是說 那個大概是日據時代之後 然後 一般老百姓都很貧苦 沒有飯吃 然後就有人去那邊拜拜 拜拜完了之後呢 在那個隧道旁邊 那個時候還沒有打通 閱讀完整講稿 關於 分享 製作者 國立教育資料館 類型 影片 製作年份 1997 關鍵字 / 詞 臺灣、社會、文化、農業、土地改革、十大建設、教育改革 授權方式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4.0 分享至facebook 分享至instagram 分享至line 分享至twitter 分享至plurk 分享至社群 本篇影片資源網址 上一則 下一則 回列表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