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建會兒童文化館」網站是由行政院文建會於1999年建置,以推動並鼓勵兒童閱讀興趣為目標,建置一個專屬於兒童的線上閱讀園地,經由長期的線上繪本閱讀素材的累積,以及更具體地將文化主題相關的閱讀內容,製作成活潑又有互動性的動畫播放與遊戲,讓兒童能以輕鬆、活潑的方式來進行閱讀,進而培養閱讀習慣。因此,特別著重在創意與互動之表現上,經由創意與互動性的設計,讓兒童親近閱讀、喜愛閱讀,並擁有對閱讀的熱情!
那一刻的臺灣:常設展定點說故事活動 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特別在二樓之常設展區,利用不同場景及5張圖畫,教學童認識臺灣從1662年鄭成功與荷蘭人政權交替,經過1740年漢人渡過黑水溝到臺灣移民、1880年臺灣開港通商後茶葉的貿易發展、1920年代日本時代文化啟蒙運動,直到1960~70年代家庭即工廠的小家庭庶民經濟。 活動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二樓常設展區(臺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活動日期:2012年4月3日至6月29日 活動時段:每週二至週五,上午10:00-10:20,下午03:00-03:20 聯絡電話:06-356-8889 詳情請見:http://www.nmth.gov.tw/page4/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task=view&id=29&Itemid=55&class=D&newid=231電子報
電子報 No.05-認識小小童軍
發表於 2012-03-20
觀看次數:1,306
提起三月份,大家都知道婦女節跟青年節,其實,三月份還有很多其他節日呢!大家知道,3月5日是「童軍節」嗎?當年,隨著中華民國的誕生,在民國元年2月25日,嚴家麟於武昌文華書院成立中國第一個童軍團,使得童軍運動快速推廣至整個中國。到了民國39年,在臺灣又重新成立了中國童子軍總會,並回到世界童軍運動組織,以中國童子軍(Boy Scouts of China)登記。民國82年11月1日至11月3日,中國童子軍於臺北市主辦第23屆亞太童軍委員會會議;民國93年更於花蓮縣舉辦第12次世界羅浮童軍大會;民國97年6月1日,第22屆第2次會員代表大會會議通過將「童子軍」修正為「童軍」,中國童子軍修正為中國童軍;民國98年6月7日第22屆第3次會員代表大會通過改為中華民國童軍,並將中國童子軍歌修改成中華民國童軍歌。
前面說明了中華民國童軍簡單的歷史,而童軍節的由來,則是民國15年3月5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在廣州開會,當時青年部因為童軍既沒有統一領導機構,而且組訓工作均各自為政,更沒有適當的訓練教材,以致於失去了訓練重心,所以建議童軍教育由中國國民黨負責辦理,以便領導青少年。因此,成立了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主司其事,從此,中華民國童軍進入一個有統一組織與中心訓練的新階段。民國24年,童軍總會為感謝中國國民黨的扶植與領導,決定以3月5日為童軍節,以資紀念。民國32年經教育部、內政部、社會部追認,並呈奉行政院以仁陸字第769號指令准予備查,中華民國童軍節便成為了法定紀念日。而中華民國童軍的童軍徽,有很多特殊的含意:
1. 徽章的尖端:象徵航針,指示童軍應朝著正確的方向,努力向前、向善、向上
2. 兩旁傾斜及兩顆明星:表示童軍的一雙明亮的眼睛,能明辨是非,追求智慧與真理,達到完美的境地,以達健全之品格
3. 徽章的外型:象徵一朵純潔與和平的百合花
4. 花的三瓣:代表三條諾言
5. 中間的青天白日國徽:代表屬於中華民國
6. 國徽下方束帶:提醒童軍應力行自己的諾言,不能鬆懈
7. 徽章的下半部捲帶:類似笑口常開的嘴型,稱為「笑口帶」,表示童軍是快樂的
8. 智仁勇三字:顯示童軍應有智慧、仁俠和勇敢的精神
9.捲帶下的繩結:稱為「日行一善結」,象徵童軍的日行一善
一個徽章原來有這麼多對於中華民國童軍的期望,是不是很有趣呢?另外,大家是不是以為童軍都是小孩子呢?其實不是喔,中華民國童軍總共分成6個階段別,可以從小學一年級一直做到變成老爺爺、老奶奶喔~下面是各個階段的童軍分類,小朋友,你/妳是不是童軍,又屬於哪個階段?
階段別 年齡層
-----------------------------------------
稚齡童軍 Beaver Scout:6~8
幼童軍 Cub Scout:8~12
童軍 Boy Scout:11~15
行義童軍 Senior Scout:14~18
羅浮童軍 Rover Scout:17~26
服務員 Leader:20~終生
-----------------------------------------
部分資料來源:部分資料來自維基百科
當「清山」遇見「文山」─教育與音樂的對話!
左圖:臺北市敦化國小學生演唱國教院院歌《萬股清泉》。
右圖:國教院院長吳清山(左)感謝方文山幫忙「院歌」創作填詞,並把國教院五大核心價值、三大任務、一幅對聯,還有三峽的風土民情全寫進去,實屬不易。
國家教育研究院3月21日舉辦「當『清山』遇見『文山』-教育與音樂的對話」院慶系列活動,由國教院院長吳清山和知名作詞家方文山與民眾進行「教育與音樂的對話」,分享教育成長歷程與音樂創作的故事。當天在國教院臺北院區開講,吸引100多位國教院同仁及民眾參與。活動首先由臺北市立敦化國民小學吳麗秋老師帶領合唱團的小朋友們,共同演唱出這首創新、清新的歌曲,除了提升國教院整體形象外,並展現教育的新氣象及生命力。
吳清山院長展現風趣幽默的一面,感謝方文山老師願鼎力協助國教院的院歌創作填詞,並請羅宇軒老師譜曲,完成最富傳承意味的院歌。尤其歌詞當中特別加入了三峽的人文風情(祖師廟、鳶山、老街),在韻腳、人物代名詞(即你我他)、情感中意境的深情流露;而且歌詞中充滿古意,像極了竹卷中手抄的古詩,五音旋律編織濃得化不開的國樂風味。
方文山說,第一次聽到小朋友唱自己填詞的歌曲,非常好聽!並勉勵小朋友要培養閱讀的興趣,閱讀是打開視野很好的途徑,閱讀者可以只花幾個小時,就看完作者花費數月、數年的心血結晶,更能夠藉由作家的文章,感受不同的人生經驗,將書中的智慧長存於心中。
本月要推薦的是「文建會兒童文化館」
網址:http://children.cca.gov.tw